“我們缺少創造,首先是因為我們缺少創造激情,我們創造時有太多的短期功利性目的。” 孟憲忠說,現在很多人乃至社會,都只在意外在財富的刺激,“這會引偏創新的方向。創新需要有專業基礎和廣博的知識,需要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知識的碰撞,我們從中學就開始高考文理分科,哪來的綜合知識?哪來的交叉視角?哪來的創新能力?”
在總結了眾多科學家、藝術家創新主體和創新成功的經驗后,孟憲忠發現他們都具有如下七種思維方式,即開放的思維、前瞻的思維、批判的思維、辯證的思維、系統的思維、形象的思維、實踐的思維,“我們的思維是封閉、內斂、保守、沉靜的思維,是典型的‘隧道思維’,所以改造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是更堅決的任務。”孟憲忠直言,扼殺創新最好的辦法就是領導先發言,“我們任何一個會議上,幾乎都是領導先發言,領導先發言以后,你們誰還敢發言?”
“打開電視機,我們所有的電視都在翻拍,所有的導演都在穿越,而且都是穿越到過去。”孟憲忠稱,雖然電影和電視劇只是一個文化現象,但在很多時候,卻代表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關注的問題。他舉了個例子,全國有2900個主題公園,當然現在90%破產了,但是統計結果顯示,這些樂園中有742個三國城、水滸城、唐城、宋城、清明上河圖、西游記宮和哪吒宮,基本上沒有一個面向未來的主題公園。
走出誤區才能真正促進經濟創新
孟憲忠認為,誤區比差距離目標更遠,應該研究在創新方面的不足,更應該認識失誤,認識政府失靈(如政府負激勵)、制度失靈、政策失靈等帶給創新的損害,“有時不干擾就是最大的支持”,他提倡切中要害的問題研究,要想促進創新,很重要的研究是有哪些誤區。
“經濟增長方式要轉變,在新經濟背景下難道我們的創新方式不要轉型嗎?”孟憲忠說,“各國的創新實踐都說明,在促進創新方面,有時文化比技術、制度更重要,一個國家要有創新的愿景,有形成鼓勵自由、個性、包容的創新文化。”
孟憲忠認為,中國要想真正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先不要說有多么好的政策,首先要反思、研究我們的教育、文化、科技、經濟、人才,各種制度安排、政策設計是怎樣一方面誘發出那么多偽創新,一方面又扼殺了多少真創新。“我們的專利申請和批準的數量在急劇增長,這是好事。但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說,中國華麗專利數量的背后是質量不足,因為我們一多半都是實用新型,這些實用新型有兩個問題,一是保護期短,一是在許多國家基本上不太使用我們這些實用新型。所以更應重視創新的質量。”
孟憲忠舉例說,原來喝水拿一個茶杯托,叫茶杯托,專利局批準了專利;喝水時沒有茶杯托,而是用一個杯子托住,專利局也批準了專利,叫“杯托杯”專利,“要是這些都被列入逐年增長的專利數量,并展開成就宣傳,我們就該反省一下這離我們想要的創新會不會越走越遠?”
“方式決定水平,我們必須重新思索創新的方式,重新確立創新的方式。”孟憲忠建議,國家應該為創新建立新的基礎設施,而這些不是“運動式創新”,比如大造創新園、創新中心,而是建立在智慧和具有共同愿景的人們互動關系上的充滿活力的信息平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