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省級生態市”,晉江在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雙向驅動中找準平衡,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3日,由省委外宣辦、人民日報社福建分社、人民網福建頻道、省廣播影視集團經濟生活頻道、福建畫報社等單位組織的“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推動福建生態文明建設”報刊臺網大型聯合宣傳報道活動采訪團來到晉江,采訪挖掘晉江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在晉江市領導陳榮法、林惠玲的陪同下,采訪團一行實地參觀了晉陽湖城市之眼廣場、磁灶大埔村等,感受晉江生態綠城的建設成果。
實地參觀后,媒體采訪團專訪了晉江市委書記陳榮法。
記者:晉江的生態文明建設將怎么走出獨有的路子?
生態綠城
讓晉江夢更圓滿
陳榮法:我們認為,晉江既要經濟強,也要環境好;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態美。為此,我們將堅持“生態立市”戰略,以打造“生態綠城”為抓手,強化“生態經濟推進、生態人居建設、生態環境提升、生態文化培育”的理念,打造天藍、地綠、水清、岸美的生態家園,推動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同進共贏。
記者:自省級生態市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晉江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污染集控區怎么實現經濟、環保“雙豐收”?
未來之路
堅守“三個集中”
陳榮法:我們建成了3個工業污染集控區,把污染企業集中在集控區內,進行統一監管,堅守“三個集中”:一是集中污水處理,排出的污水由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并實現中水回用。二是集中供熱,全面消除集控區內企業使用非電燃煤鍋爐,進一步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三是集中實施標準化管理,實現風險統一管控,最大程度降低污染風險。
記者:晉江已步入“省級生態市”行列,今后如何向國家級生態市邁進?
“五大工程”讓百姓
充分享受綠色福利
陳榮法:根據《泉州生態市建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年底前,晉江要完成國家級生態市創建。實現這一宏大目標,一靠黨政高度重視,將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二靠全民廣泛參與,特別是鼓勵企業樹立環保主體意識,實施生態經營;三靠規劃的戰略引導和機制的強力保障,將生態與經濟同步規劃、同步考核,賞罰分明;四靠實實在在的工作抓手。我們的工作抓手是,深入實施“整山、植綠、清水、治污、保潔”五大工程。串聯晉江市域山脈,構建“一縱三橫”的豐字形生態廊道;深化“全民動員、綠化晉江”活動;集中力量控制污染源,加快河道清淤整治、截污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建設;深化工業污染防治,持續推進重點污染行業專項整治;推行城鄉環衛保潔屬地管理,完善市、鎮、村、戶四級環衛保潔體系。
記者:創建國家級生態市,節能減排是重點,晉江下一步將采取什么舉措?
嚴把“三大關口”
意在鳳凰涅盤
陳榮法:針對化工、印染、制革、造紙、食品、電鍍、石材、建陶等八大行業,我們嚴把“三大關口”,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生態修復。嚴把產業準入關,優化結構,做好污染排放總量的控制,重點推動全市建筑飾面石材企業整體退出,年產1萬噸以下的造紙企業全部關閉退出等等;嚴把產業升級降耗關,持續深入推進皮革、印染、建陶、造紙等重點行業整治,通過實施淘汰落后產能、清潔能源替代、污染深度治理、技術改造提升等,將一批高污染、高耗能、資源型的產業逐步轉型為綠色產業;嚴把生態環保監管關,用鐵的手腕、鐵的紀律堅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總之就是要在存量上進一步提升,在增量上嚴格把關,吸納一批好項目、大項目來促進轉型,優化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致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大扶持力度,更重要的是要以創新驅動來帶動產業提升,利用好公共服務平臺載體助推轉型升級。
記者:圍繞打造“現代產業基地,濱海生態城市”,打造“天藍、地綠、水清、岸美”的美好家園,如何構建資源保障體系和生態安全保障體系?
“三道防線”
筑起生態防護圈
陳榮法:打造生態綠城,就是要堅持生態開發與保護并重,我們著力構建三道防線,保障生態安全。一是生態防線,即構建“一縱三橫”的豐字形生態廊道。二是資源紅線,即嚴守林地、耕地紅線,確保全市14.89萬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綠地面積只增不減,同時強化水資源、海洋資源、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三是開發底線,設定禁止開發區域,提高工業園區準入門檻,將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拒之門外,鼓勵新興產業入駐,著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
記者:全國首批12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中,晉江榜上有名。示范區今后將如何產生示范帶動效應?
打造最美海岸線
撐起藍色經濟區
陳榮法:總的來說,就是抓住示范區建設的契機,做好海洋生態文章,利用海岸線,以線帶面,構建“一帶、三港、六區、四示范”的藍色經濟發展格局。“一帶”,即把晉江出海口到安海鴻江出海口的沿海岸線及臨海腹地發展為藍色產業統籌發展集聚帶。“三港”,即以深滬、圍頭和陸地港為載體,發展臨港產業、海洋經濟和現代物流。“六區”,即環灣濱江CBD、臨海商貿集聚區、海洋新興產業示范區、濱海休閑旅游示范區、藍色經濟綜合示范區和高端臨海產業示范區等六個藍色經濟功能區。“四示范”,即重點打造海洋新興產業示范區、濱海休閑旅游示范區、高端臨海產業示范區和藍色經濟綜合示范區等四個省級海洋經濟示范區。記者_陳維曦 實習生_柯明嬌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