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輝,臺盟福建省委調研處副調研員,臺盟中央兩岸關系研究會委員。長期關注閩臺兩岸交流,熟悉閩臺風物人情,對閩南文化、臺灣政黨政治長期跟蹤研究,多篇相關調研成果在評比中獲獎并被臺盟中央等單位采用。
人民網福州3月28日電(林長生 李章亮 蔣巍念 朱承博)臺灣庶民文化盛行,大陸應做好生態文化保護,發揮“原鄉文化”的積極作用。在參加本網舉行的“兩岸交流與閩南文化”研討會上,臺盟中央兩岸關系研究會委員、臺盟福建省委調研處副調研員陳明輝表示,閩南生態文化保護區應該在發揚閩南文化方面做好方言及信俗文化的保護。
當前,閩南文化已越來越明顯地成為臺灣民間文化的主流。陳明輝說,臺灣社會保有較多的地域文化,方言仍為他們的溝通語言,傳統戲曲、民間崇祀等民俗活動。歌仔戲、木偶戲、南音、客家山歌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筑上獨樹一幟的紅磚文化,都與祖地一脈相承。福建強大的“五緣”優勢為兩岸的社會融合提供了可能,但可能性要轉化為實踐與現實需要兩岸人民的頻繁往來和民間社會的密切互動。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自2007年6月成立以來已逾7年,保護區內的的泉州、漳州、廈門也各自編訂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2014年5月,省政府辦公廳頒布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閩南文化的整體性、活態性保護已然啟動并取得成效,使閩南的祖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先機和優勢。
臺灣庶民文化和來自于祖國祖地的文化一脈相承,保存了大量的中華傳統文化因素。陳明輝認為,應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為依托,建立高水平的閩南文化研究機構,還應該重視方言的傳承。當前,閩南話方言區的現狀令人擔憂,不少新生代已不會說方言,可考慮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方言傳授相結合,進入學校的手工或美術、興趣小組的課程設置,讓地區文化永不褪色,永遠保有臺灣人心目中文化原鄉的特色。因此,要在當地青少年中適度推廣方言不能片面停留在所謂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身上,而應盡早建立有能力、熱心對臺交流工作的專業人員的后備人才庫,使兩地交流呈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
“閩臺民間信俗文化本身就是見賢思齊、勸人向善的教化活動。”陳明輝建議進一步重視民間信俗文化的作用。在信俗層面上,閩臺民間信仰的神祗主要是神格化的人,如林默娘、陳靖姑、陳元光等,都是先有其人,死后人們感其功德,佩其德行,進行造神活動,賦予他們神通,把他們神格化了,因此,民間信仰是庶民社會投入熱忱的領域。由于臺灣的民間信仰的祖廟大都在福建,而這些信仰的儀軌中,分香的宮廟是要定期到祖廟進香的,因此祖廟與分香宮廟都保持著經常性聯系,祖廟除了可組織金身巡臺等活動外,還可與分廟的社團組織、廣大信眾增強聯系,通過廣大信眾,讓臺灣民眾親近大陸,達到去妖魔化的祛魅效果。
閩臺交流要重視發揮民間團體的交流作用,為民間社團正常發展提供便利。陳明輝最后建議,目前,不少民間的社團,如廟宇的管委會、宗族的宗親會、組織社區活動的民間組織,都苦于找不到掛靠單位,得不到法人資格,可考慮讓地方的文化局(館)、各級姓氏研究會、藝術研究院(所)等為主管掛靠單位,向民政單位報批,盡早取得法人資格。如果能以姓氏研究會的分會形式促進兩岸宗親往來、以信俗研究會分支機構的形式推動兩岸宮廟的互動,或可使相關方面的交流突破瓶頸,展現新貌。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