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發展 破解養老困局
核心提示:
近日,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發布了《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撫養比為2.97∶1,意味著不到3個人養一個老人,其中福建為5.52∶1。而且,隨著人口預期壽命增加,領取時間增長,加上養老金待遇剛性增長,整體而言,目前中國養老金收支已面臨巨大壓力。這再次引發人們對養老問題的關注。
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近兩年,我市老年人口數保持約5%的增幅。截至去年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本地戶籍老人88.6萬人。我市通過積極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公立養老機構,鼓勵民間發展民辦養老機構,同時創新養老模式,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購買服務,積極發展多元化的養老模式,讓我市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不過,發展的同時,養老服務業也面臨一系列挑戰。記者通過實地走訪,調查本地各種養老模式,以期為破解養老困局提供借鑒。
□記者 王麗虹 謝宜萱 文/圖
故事篇
住不起養老院 進不了福利院
今年59歲的林老伯是鯉城區人,父母早年離世,他獨自生活,至今未娶妻生子。如今他租房過日子,但年紀越大,他越發擔憂自己的晚年生活。
“現在還能自理,以后生病怎么辦。”林老伯說,明年他就能領到退休金,有1000多元。前段時間,他特地到江南老年頤樂園咨詢,30平方米單人間戶型每月住宿費為2400元,加上服務費和伙食費,每個月要3000多元,“環境很好,但退休金不夠,住不起。”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到鯉城福利院咨詢,卻發現無法達到入住標準,因為他不是“三無老人”(即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無法公費住福利院。如果自費入住,需要有法定監護人,但他也無法提供。
留守偏遠山村 就近養老犯難
今年70歲的林阿婆是安溪大坪鄉雙美村牛皮林村人,小村莊地處偏遠,且經濟落后,村民大多種茶為生。她有兩子一女,如今,兩個兒子均在廣東打工,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女兒嫁到縣城,偶爾得空才回家看她。林阿婆與老伴高老伯守著破舊的老房子相互扶持,勉強度日。
22歲的小高是林阿婆的鄰居,他不無擔憂地說,年輕人都出去打拼,像林阿婆這樣留守的老人有不少。大學畢業后,他不會再回鄉,但將父母留在家中又于心不忍,“村里要是有敬老院就好了,這些老人就可以住進去,由專人照料。”
數據篇
居家養老服務站 基本覆蓋社區
據市老齡辦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本地戶籍老人88.6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總數的12.37%。農村老年人口總數達64.5萬人。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64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72%,空巢家庭老年人有20萬人。
市老齡辦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市有400多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其中鯉城和豐澤共有150多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在我市城市社區已實現基本覆蓋。
市民政局救災與社會福利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中心市區公辦養老福利機構僅鯉城福利院一家,在建的公辦養老機構還有泉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新址)項目,該項目選址北峰,正在籌建中,而民營養老院僅江南老年頤樂園一家;在縣市區,目前有120余家公辦養老機構,40多家民辦養老機構,已建成380多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為解決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今年將新建100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升200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走訪篇
江南頤樂園:環境優美服務全 單人間每月近3000元
民營養老院
下午3點多,記者來到鯉城池峰路的江南老年頤樂園,該園今年5月下旬開始試運營,目前已有部分老人正式入住。走進一期1號宿舍樓一樓一間30平方米的單間,87歲的陳華朋老人正坐在床邊的椅子上看書。說起入園后的生活,他豎起大拇指說,“沒想到能過上這樣好的生活。”
陳老伯的妻子幾年前去世了,他跟小兒子一家住在豐澤東湖街道東湖社區某小區。得知頤樂園開始入住預約,他一個人跑來看環境,覺得空氣好,設備齊,當下就決定搬過來住,家人也尊重他的決定。入住后,每天早上他先到小公園散散步,然后到食堂吃早飯,再到圖書館借書到宿舍看,晚上八點準時休息,生活很規律。說話間,一名護士拿著電子血壓計走了進來,她是市第一醫院派駐頤樂園的護士林雪紅,每天她都會上門為老人們量血壓,一天兩次。經過檢測,老人血壓正常。
江南老年頤樂園范園長介紹,市第一醫院的3名護士長期在頤樂園駐點,該院每天還有不同科室的醫生對老人進行巡診,為入住老人提供從日常保健到緊急救治的健康服務。頤樂園按80元/平方米的標準收取住宿費用,如:30平方米單人間戶型每月住宿費為2400元,加上服務費350元,每月收費2750元。伙食費按20元/天計算。一期入住前100名的老人享受兩年九折優惠。
晉江金井鎮天泉養老院:接收眾多失能老人 根據殘障情況收費
晉江金井鎮天泉養老院是晉江首家民辦養老院,營業已5年。上午9時,記者來到該養老院,二層大廳內,十幾名老人坐在輪椅上,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老人們身邊有三名護工陪護,時刻滿足老人的需求。
該養老院負責人王女士介紹,目前院里有30多位老人,大多數是失能老人,年齡最大的106歲,最小的68歲,不同的殘障情況有不同的收費標準,像全護理型老人,收費在每月4000元左右。
居家養老服務站
臺商區白奇村居家養老服務站:熱心村民資助 提供免費午餐
早上8點多,泉州臺商投資區百崎回族鄉白奇村的退休老人們,三三兩兩來到村居家養老服務站,大家三五成群,或泡茶聊天,或打牌游戲,好不愜意。11點多,村老人協會秘書長郭耀章招呼在座的20多位老人上5樓用餐。紅燒肉、西紅柿炒蛋、炒青菜、燉燒魚和黃花菜湯,葷素搭配,營養美味。
郭耀章介紹,在熱心村民的資助下,今年1月25日起,村里的居家養老服務站開始實行免費午餐。此外,服務站五樓還有8間臥室供老人們午休,午睡過后,老人們可到樓下看報紙、泡茶,直到傍晚才各自回家。
公立養老院
晉江洋宅村敬老院:吃住全包 只需300元/月
下午2點多,記者來到晉江磁灶鎮洋宅村敬老院,這是一所公立養老院,一樓老人活動中心內,十幾名阿婆三五成群圍坐一桌,邊打牌邊聊天。93歲的阿婆楊省梁笑著說,她住進敬老院已經2年多,每逢節日親人都會接她回家住幾天,但她更喜歡敬老院的生活,有許多老朋友相伴,門口有公園可以散步。
“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有50多人,大多是空巢及孤寡老人。”洋宅村黨支部書記李揚銘介紹,敬老院具備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功能,中午村里有100多位老人會到敬老院享用免費午餐,而吃住都在敬老院的老人每月只需交300元。
據了解,洋宅村敬老院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李揚銘表示,建敬老院和推行免費午餐,除了政府的補助,也離不開海內外鄉賢的踴躍捐資。
困境篇
民辦機構虧本經營
市老齡辦一工作人員介紹,公辦養老機構的硬件設施都是政府出資建設,我市民營養老院則以租房或自建居多,在房子、設備等硬件方面的資金壓力更大。由于前期投入資金較多,創辦民辦養老院的難度大,也導致我市民辦養老院的數量遠遠少于公辦養老院。以晉江為例,目前僅有3家民建民營型敬老院,占晉江現有養老機構的10%。
金井鎮天泉養老院負責人王女士表示,養老院經營5年以來,前四年都是虧本經營,每年虧十幾萬,直到去年入住老人多了,情況才有所好轉。
專業護理員難招
不少養老院還面臨護理員難招的問題。天泉養老院王女士表示,護理人員最好是受過專業培訓,但目前受過正規培訓的護理人員很少,供不應求。其次,泉州地區的老人都習慣用閩南語交流,對外地人員有排斥情緒,所以養老院在聘請護工時,以本地護工為主,這樣招聘人員就更難了。
服務站利用率低
走訪中,記者發現與農村的居家養老服務站相比,市區不少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日間照料室閑置著,少有老人在照料站吃飯、居住,幾乎很少能真正發揮作用。市老齡辦商副主任表示,市區的許多老人承擔帶小孩的義務,早上11點多就要去接小孩,很難集中在一起吃午飯,不像農村地區有不少空巢老人。另外,社區沒有專職、專業的人員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值班,即使有老人想待,也缺乏相應的人員照料。
出路篇
公辦養老院要發揮“托底”功能
針對老人想自費入住養老院,卻因價格高進不去的情況,市老齡辦商副主任表示,在社會養老體系中,公辦養老院要發揮“托底”功能。在北京等大城市,公辦養老機構至少要有20%的床位用于接收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對象,入住養老機構前對老人進行評估,包括自理能力和經濟狀況等,失能、高齡老人優先保障入住。
市民政局救災與社會福利科工作人員介紹,正在籌建的泉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新址),建設內容包括福利型老年公寓、微利型老年公寓、營利型老年公寓、套間型老年公寓、老年護理院等,公辦養老機構會體現其公益屬性,以合理的價格服務失能、低保、空巢、失獨、低收入等困難老人。
重點幫扶特困失能老人
商副主任認為,未來的養老格局是“9073”,即90%的老年人通過自我照料和社會化服務實現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社區組織提供的各種專業化服務實現社區照料養老,3%的老年人通過入住養老機構實現集中養老。能自理的老人白天在居家養老服務站休閑娛樂,夜間回家居住,輕度失能老人可選擇服務站提供的助浴、助潔、助醫等個性化服務。特困或重度失能老人,享受政府提供的購買服務。
今年,我市繼續開展“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為全市2000名特困失能老人購買每人每月300元的服務。針對居住在農村偏遠地區的特困失能老人,則依托家屬、親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老人協會等,幫扶照料。
補貼支持民辦養老機構
為了減輕養老機構的運營負擔,政府給予民辦養老院一定的財政性支持。去年12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給予非營利性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一次性開辦補助和床位運營補貼:用房屬自建、且核定床位50張及以上的,每張床位一次性補助10000元;用房屬租房(租用期限5年以上)、且核定床位50張及以上的,每張床位補助5000元,分5年撥付。床位運營按年平均實際入住床位數給予每年每床不低于2000元補貼。
此外,我市養老機構及規范達標的殘疾人托養服務機構可以不實行階梯電價,而按照居民合表用戶電價標準,即每度0.53元執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養老機構的用電成本。
組織養老護理員培訓班
針對養老院護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 市民政局救災與社會福利科工作人員表示,每年省里都會組織免費的養老護理員培訓班,培訓合格者將核發職業資格證書。今年各縣市區養老機構的近百名護理員將分批到省里進行培訓,如今專業護理人員缺口較大,組織這樣的培訓,將進一步提高現有從業人員的養老服務水平。該工作人員建議,一些大中專院校可以開設護理學專業,為養老服務業輸送更多從業人員。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