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起點,文化尋根。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世界宗教博物館”……是什么賦予了這座城市如此多的光環?近日,由團市委、泉州市青年聯合會、臺灣中華杰出青年交流促進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記者挑戰賽采風團走進泉州,以兩岸未來媒體人的獨特視角,探尋古城的歷史淵源。
18日,挑戰賽在華僑大學明德堂落幕。由125名兩岸大學生記者組成的16個參賽小組圍繞“探尋海絲起點·文化尋根之旅”主題,制作出16個形式多樣的參賽作品。最終,作品“小小一百分”獲得了挑戰賽一等獎。
□本報記者 吳宗寶 謝曦 實習生 黃怡娜 文/圖
走泉南佛國 會信仰之城
“泉州和諧共生、相互交融的文化保存狀態,是書本里學不到的。每一處遺跡都能體現出泉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華僑大學地理專業研究生胡詩文在參觀完府文廟、清凈寺、關帝廟和承天寺后,對泉州的信仰肅然起敬。她說,此次她們組會以泉州的宗教文化為課題,將包容的泉州文化展現給海峽兩岸的同胞。
“不要拍照,這是對孔子的尊敬。”在供奉孔子像的府文廟大成殿里,臺灣中原大學碩士生王璇瑞告訴周圍的同學。在臺灣,他也接受了孔子文化的熏陶,“孔子作為教育先師,他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關帝廟的柱頂石、立體高浮雕,閩南人虔誠的祭拜禮節,百源路祖師宮聽香的習俗,承天寺傍晚的打更聲,還有海上絲綢之路遺留下來的伊斯蘭文明。各種衍派、傳芳流露出的閩南人的慎終追遠,無一不讓兩岸的大學生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就是要將這種包容的文化、信仰的力量傳承發揚下去”。胡詩文激動地說。
看泉州建筑 聽泉州故事
石獅永寧鎮,是中國三大古衛城之一。這座擁有一百多個姓氏的小鎮,有著閩南地區別具一格的南洋建筑和耐人尋味的故事傳說。“跟臺南的鄉鎮真的很相像!”進入永寧鎮,臺灣成功大學的陳裔璇便感嘆道。
“看中國建筑要看三樣東西:格局、細節、文化涵養。”一路上,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向大學生記者們耐心講述著泉州建筑不拘小節的格局、精致可愛的細節、包容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從永寧的楊家大院到城隍廟,再到永寧老街和陳列在石獅博物館里泉州獨有的“紅磚白石”建筑,兩岸的大學生記者深深感受到鑲刻在古建筑里的先人智慧。“番仔樓”對稱的中國格局,西班牙窗飾的細節、“雀館流芳”的文化淵源,九十九間房的設計寓意著中國人“滿招損,謙受益”的謙虛之態,讓大學生記者連聲驚嘆“如此獨具匠心”。大家對楊家大院的后人“追問不舍”,更有人發出感慨:“如此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若不及時加以修繕管理,那就太可惜了!”
“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要小心謹慎,生怕會驚動了一段故事。”這是永寧老街的“廣告詞”,沉靜幽美的老街,每走一步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老街上的“半邊井”更是給兩岸的學生記者留下了永寧居民淳樸高尚有人情味兒的美麗印象。“很有一種在澎湖的感覺。”開南大學的張欣寧同學對老街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姑嫂塔的傳說,也讓大家對泉州人漂洋過海到南洋打拼的動人傳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瓷都魅力 贊手藝精湛
“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山多水足,而在乎于瓷美藝精。“哇,好精湛!”觀看德化陶瓷博物館里陳列的“海上絲綢之路”遺留下的“明代象牙白”時,兩岸學生迫不及待地向導游詢問陶瓷的制作工序。
走進四百多年歷史的月記窯,聆聽創窯始祖的故事,進窯觀賞古龍窯的構造,每個學生記者心中都有“十萬個為什么”。咨詢過窯爐燒陶的原理后,臺灣的學生記者陳妍媗說:“像蒸餃子一樣!”“這里的陶瓷工作室每間都很特別,雖然臺灣也有鶯歌這個地方盛產陶瓷,但沒有龍窯這么震撼的老窯爐,真是大開眼界!”
“藝入瓷魂”,在邱雙炯老先生的鳳凰陶瓷藝術研究所里,每一個陶瓷雕像臉上生動逼真的神態,彩瓷色彩的精心煅燒,藝術與靈魂的融合,都讓兩岸的大學生記者們再次真切感受到燒制陶瓷的精魂。在陶藝體驗室里,兩岸學生記者們還親自體驗了制陶的過程,紛紛過了一把“泥巴癮”。
拜訪了泉城信仰的圣地,走過了永寧古街的石板路,參觀了南洋式的建筑風格,體驗了德化人精湛的陶瓷技藝……當走訪采風落下帷幕,兩岸的大學生記者也各自找到文化尋根的答案。
“文化之根是深扎在永寧老街上市井小民的淳樸休閑生活里的。”“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就是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我很看好它的未來。”……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