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田青——
讓南音活在百姓的生活中
“泉州南音的古老性、獨特性是毋庸置疑的。木偶戲是人類童年的產物,但卻不是戲劇的初級階段,它比所有其他的戲劇都更加成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田青不僅是著名的音樂學家,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昨日,作為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與會嘉賓的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表達了自己對南音、提線木偶等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感情。
說起第一次來泉州,田青已記不清是哪一年。他只記得,那次是來泉州觀看南音大會唱。“我是研究音樂的,以前聽過南音,但從未看過現場表演,那是第一次。”泉州南音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他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做具體的申遺工作。他透露,在定申報名稱時有過爭議。有學者提過幾個名稱,包括廈門南音、福建南音、中國南音等。該定哪一個?田青回憶道:“泉州強烈地要求使用‘泉州南音’。我考慮到,南音是用閩南語系的‘泉州話’來唱,便支持這個名稱并說服大家。”
他說,音樂學界的學者都知道,從樂器、譜曲,到記譜的方法,泉州南音都與其他音樂不一樣。這些都說明南音的古老性、獨特性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南音,田青與提線木偶也有深厚淵源。他介紹,2003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他就邀請泉州木偶劇團來表演。之后,泉州木偶劇團曾與他一同到日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而在臺灣、香港、澳門的每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都有泉州提線木偶的身影。
“當世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看到一個人用手中的30多條絲線出神入化地操控美麗的木偶時,世界都在贊嘆這不可思議的中國木偶藝術,而王景賢就是為提線木偶注入勃勃生機的民間藝術家。”這是2014年田青為泉州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寫的頒獎詞。那一年,王景賢在澳門被評為“智慧東方——2013中華文化人物”。與他一同當選的還有何鴻燊、席慕蓉、陳可辛。
對于未來泉州該如何保護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青說,他參加過多次南音大會唱,但印象最深的卻是在民間看到老百姓在唱南音。“有一次到晉江陳埭,發現那里的回族村民生活富裕,業余時間還在研究南音,說明南音至今還活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這是保護南音非常重要的一點,應該多在這方面下功夫。”他還認為,南音的宣傳和展示仍不夠。“既要保護,也要讓大家認識。泉州要多給南音表現本真的機會,自信一些。要讓人們知道什么是稻子,而不只是認識米。”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