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級非遺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傳承人,鐵觀音發現者魏蔭的第九代傳人,今年53歲的安溪西坪鎮松巖村人魏月德,潛心研究茶葉40年。其間,面對各種壓力的沖擊,他幾度沉浮。
對茶,魏月德像談戀愛一樣,從感興趣,到愛慕,到喜歡,再到癡迷。即便如今已是著名人士,他仍堅持自己管理茶山、做茶,寒暑不輟。魏月德用他的堅持和熱愛,書寫著傳奇的經歷。
□本報記者 謝偉端/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
兒時將制茶當成娛樂
從八九歲開始,魏月德就與茶結緣。“小時候沒東西吃,和大人去生產隊采茶,大人能賺工分,小孩子就有點心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仿佛就在昨天,魏月德說,當時如果參與搖青、炒青,還能吃到豆干,“有吃的引導,我每次參與做茶都很賣力。”
13歲那年,魏月德已經會用雙手采摘很標準的茶葉。當時的天氣比現在冷,內安溪的山上氣溫更低,制作秋茶期間能感覺到陣陣涼意,這時的魏月德很享受長輩叫他去添火烘焙茶葉,因為烘籃旁邊很暖和。
小時候,采青、搖青、炒青等做茶的各個環節,還都配有茶歌,魏月德沐浴在濃濃的制茶氛圍中,也因此對茶產生了興趣,把采茶、制茶這些繁復的勞動當成娛樂活動。
2
承受重壓一度欲放棄
興趣歸興趣,真正踏足茶業,對魏月德來說,卻是一次磨難。魏月德十四五歲就開始在生產隊從事育苗、種茶工作。16歲時,國家慢慢允許茶農承包茶山,且承包的年限不斷增加,受政策鼓勵,1979年魏月德開始大面積開辟茶園,自家產茶量從一年50斤迅速增加到了一年1000斤。
茶產量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問題出現了,這么多的茶要靠自己一個小家庭做,還要確保質量,勞動量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大,“那個時候經常把手腳都磨破了,只要有一點點時間,躺在地上都能睡著。”魏月德說,除此之外,另一個問題是賣茶難,因為當時鎮里面沒有人收購茶葉,他只好把茶葉挑到漳州、廈門等地銷售。即便這樣,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市場流通、運輸等方面還有很多的限制,茶業銷售仍很難上去,精神壓力非常大。
承受著體力和精神雙重壓力,魏月德一度打算放棄。這時,父母訓斥他說,鐵觀音對魏家來說,是無價之寶,它每年都會發芽,能給家里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如果你丟掉這個傳家寶,你還能做什么!”魏月德被罵醒了,咬牙挺了過來。
3
深入研究 讓他從興趣到“愛慕”
1984年,魏月德擁有了自己的一個小的茶葉加工廠,但在當時,他甚至連工商營業執照都無法辦下來。直到1985年,他才注冊了“福建安溪岐山茶葉加工廠”,這是安溪首家由私人創辦的茶葉加工廠。當時,他以“魏蔭”、“石鼓巖”兩個牌子出售茶葉。1986年開始,魏月德首次帶著300斤茶葉來到汕頭出售,銷售量增加,此后他在汕頭的生意不斷擴大,每次發往汕頭的茶葉都在1000斤至1500斤,每年可銷售茶葉2萬多斤。
也正是從辦廠開始,魏月德有了自己的工人,也開始對他們進行分工,魏月德得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茶葉上。“鐵觀音真的很奇妙,同一批茶苗,你種在不同的山頭,味道就不一樣;同一個山頭,海拔或朝向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塊茶園,采青時間早晚有差別,味道也不一樣。”因為有了這些疑問,魏月德對鐵觀音越發興趣,并轉變為“愛慕”。
這些年里,魏月德在生意上幾度沉浮,但不管怎樣,他每年都要親自去考察茶山,親自做茶,之后再親自比對每一泡茶的區別。魏月德把這些研究心得牢牢地記在心里,諸如種鐵觀音要選坐東朝西或坐南朝北的地方。
4
13年“拼”成“茶王”
因為對茶的熱愛,再加上做生意有了一定的積累,讓魏月德萌生了舉辦茶王賽的想法。1992年秋天,安溪縣西坪鎮松巖村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茶王賽。之所以轟動了四里八鄉,不僅在于活動本身高達3000元的茶王獎金,還在于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擔綱賽事評委,更在于主辦活動的竟然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茶農,而且是貸款來舉辦茶王賽。第一次茶王賽成功舉辦后,魏月德又先后于1994年和1996年出資6萬元和幾十萬元舉辦了兩屆茶王賽。
“說實話,舉辦這些茶王賽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張天福老先生對我說的一句話。他告訴我‘你只要把鐵觀音做好就成功了,你要永遠記住,要保護好鐵觀音這棵母樹’。”
在舉辦茶王賽的過程中,魏月德也意識到,只有自己戴上茶王的桂冠,才是真正把茶做好。此后,魏月德更加苦心鉆研,傾心拼配。為了拼配出一泡好茶,他甚至可以兩天兩夜不睡覺。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97年第三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會茶王賽上,魏月德如愿奪魁。“從辦廠到自己成為茶王,我花了整整13年的時間。”
5
潛心鉆研 制茶技藝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安溪鐵觀音制作工藝發生了重大變革,許多茶葉機械被引入,安溪之外的許多地方也都種植鐵觀音,鐵觀音制作工藝四處開花。面對這種情況,魏月德仍堅持用最傳統的技藝做茶。他認為,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和制作技藝是不一樣的,工藝大家都懂,但技藝卻是要不斷研究和總結。“傳承鐵觀音技藝需要發展;發展就需要研究;研究要分析效果,只有通過一年又一年的親身實踐才能獲得。”與此同時,還要堅持存放自己做過的鐵觀音,不斷比對,才能總結提升,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制茶技藝。
盡管企業事務繁多,但近幾年,每個星期魏月德還都要到茶園去考察,“因為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要虛心面對大自然,就必須時時與大自然接觸,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好茶。”魏月德的制茶水平也修煉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些看似非常簡單,卻高度凝練的口訣在他那里總是能順手拈來。而一些平常做茶人、喝茶人沒有關注的問題,諸如揉碾機有幾只腳,一斤茶葉包含多少顆茶芯,這些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的“冷僻”問題,魏月德都研究得很透徹。他通過仔細地數每一個山頭生產的茶葉得出結論:一斤茶包含350至600顆茶芯,海拔及鮮葉老嫩度的差異,導致數量的不同;再比如石質和土質的土壤,種植出來的鐵觀音,差異在哪里,也經過他認真比對得出結論。
“我已經深深愛上了做茶,好茶是用精神、血汗換來的。雖然很辛苦,但我如果離開茶,我現在一天都活不了。”魏月德將自己40年的經驗總結集成《安溪鐵觀音秘籍》一書。
6
培養具有匠心精神的茶人
在工藝領域,很多師傅不肯把技藝傳給他人,原因是怕他人學會了,會搶了自己的飯碗。作為國家級非遺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傳承人,鐵觀音發現者的第九代傳人,魏月德始終抱有一種感恩之心和使命感。
魏家家訓,鐵觀音制作要保護于根,傳承于義。在他家族傳承中,男人每天三杯清茶敬奉觀音;女兒出嫁要送兩株茶苗,只傳茶葉栽培技術,不賣茶苗。先祖還交代,如果你自己不做鐵觀音了,也要教懂一個人會做。
為了傳承鐵觀音制作技藝,近日,魏月德在烏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西坪鎮松巖村,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傳習所揭牌暨開班儀式。安溪很多知名茶人,如國心茶業董事長黃清平、龍涓內灶茶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陳敬敏等100多人都虛心跟他學習。
盡管人數眾多,但老魏恪守準則,每班精挑細選36名學員,其余或陸續再報者只能第二班、第三班……“茶人就是茶心,茶心就是匠心,做茶先做人,不可或缺的是匠心精神。”魏月德給每個學生發一本小冊子,冊子分為四個等級,他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理論及實踐課程,且經他本人鑒定通過,他才會在小冊子上蓋章,“我要求學生認認真真地學,如果只是想來鍍金的,無論他的職位有多高,社會影響力有多大,我都不會讓他通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