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三板掛牌不足半年的哥侖步董事長魏慶華“失聯”,讓新三板企業股權質押風險露出了冰山一角,而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直接波及商業銀行。
企業“套現”捷徑
隨著深滬兩市股權質押“蛋糕”被瓜分之后,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該項業務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業務擴張的下一站。表面上,該項業務延續了A股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的“游戲規則”,在解決機構資產荒困局的同時,還能為銀行帶來不菲的利潤,可謂一舉兩得。而在業務的另一端,新三板企業能夠通過質押將股權變現,融資的成本和難易程度也都較非上市公司低。
在這種“雙贏”局面下,新三板股權質押迅速升溫,融資規模和數量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7日,共有843家新三板公司發布了股權質押公告,質押股份數約為70億股,而新三板掛牌上市公司數量才不過7485家,進行股權質押的公司比例占到11.26%。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新三板股權質押368筆,合計質押23.37億股;2015年股權質押990筆,合計質押105.65億股。由此不難看出,新三板股權質押的規模越來越大,頻次越來越快,也給市場埋下了風險隱患。
按照傳統銀行做法,新三板股權質押就是設計出標準化的產品,然后做批量放貸做大規模,但是潛在的風險卻被忽視了。最典型的風險就是企業財務造假和股價虛高。更重要的是,新三板企業與主板上市企業存在的最大差異是市場流動性。“由于新三板的交易量并不活躍,所以一旦股權最后砸在了銀行手里,很難通過市場拋售變現。”一銀行人士表示。
銀行重審股權質押
作為該項業務的主要資金方,銀行無疑是充當最大的債主角色。據一項官方數據顯示,銀行新三板股權質押業務在所有參與主體中的占比超過60%,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業務其中僅僅是資金通道,出資方仍是銀行。
據了解,早在2014年,銀行對于新三板股權質押業務是針對既有的企業客戶來做,依靠長期的業務合作適當放大風險敞口。而今,銀行對該項業務市場化程度很高,很多業務的承接僅僅是靠幾個財務硬指標。
新三板股權質押的風險正在發酵,越來越多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而銀行也嗅出了風險的味道。一家國有大行人士表示,新三板公司的融資渠道并不多,很多企業也屬于輕資產。在股權質押業務中,往往企業在補充抵押物時會出現困難,而市場拋售抵押物變現顯然也不現實,這就導致最終銀行被迫接盤。山東某城商行投行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新三板企業股權質押暫時不能做了,銀行內部針對一些企業此前的融資還會重新審查。“行內要求對質押率較高、企業經營惡化的企業重點關注。”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