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陳炫梓首次執導,《問故里》前后歷時一個多月,采訪20多位對象。
臺海網3月14日訊 據東南網報道,很多人或許不會知道,在古城泉州的深處,有著這樣一個地方,這里聚集著一批在半個世紀前回歸故里的僑民僑眷們,他們見證了古城的繁華變遷,也感受著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近日,一部15分鐘的泉州歸僑紀錄片《問故里》引起了泉州網友們的熱議,好評一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問故里》的導演是一名“00后”高中生。
“00后”少年首次執導拍攝 內心深受啟發
然而,對于導演陳炫梓來說,拍攝的初衷僅僅是為了完成一次特色寒假作業。陳炫梓出生于2002年,就讀于泉州實驗中學高二年級,是一名文科生,也是一名喜歡繪畫、唱歌、主持的文藝少年。但是拍攝對于陳炫梓來說,仍然比較陌生。然而這次,他獨自一人完成了整個拍攝構思與腳本。
在接到要拍攝泉州僑史的歷史寒假作業時,陳炫梓首先想到的是到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尋找題材。“本來只是想著拍攝一個簡單的視頻作業,沒有想那么深入。”陳炫梓在從小在華塑社區長大的傅老師的提議下,走進了鮮為人知的華塑社區,并慢慢被這個九國僑民居住的“小聯合國”所吸引。“身處僑鄉,從小聽過太多關于泉州華僑的故事,但是直到走進華塑社區,才真正一步步深入關注到歸僑人這個特殊群體。”陳炫梓說,看到歸僑們臉上洋溢著的滿足、自在的笑容,聽到他們言語中對于泉州、對于祖國的熱愛和自豪,讓他萌生了創作的欲望,想要用鏡頭記錄下這個屬于泉州僑文化時代里的一個切面。
拍攝的時候正好臨近春節,華塑社區熱鬧非凡,異域美食讓人眼花繚亂,處處充滿著濃厚的多元文化氛圍。為了能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陳炫梓決定選取一些華塑社區中具有代表性的歸僑人,通過訪談的形式,在最自然原始的狀態下,逐漸袒露心扉,講述當年他們從海外回歸故里的心路歷程。
這些群體既有從印尼、越南歸來的第一代,也有土生土長在泉州的歸僑子女,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環境和不同年代,讓他們對于生活產生了不一樣的理解。
“但我從他們的字里行間中,所感受到的相同之處,便是他們都深愛著泉州這個城市,把這里當做他們唯一的家,這是我作為一個泉州人所引以自豪的。”陳炫梓說,對于《問故里》,他始終懷著謹言慎行的態度去創作。“不想過多摻雜太多個人的想法于其中,因為我們只想反映事實,反映這些歸僑人們內心最原始的想法,我們記錄著故事,而這些故事也相反著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得以思考。”
在歷時一個多月的選材、溝通、拍攝及配音、后期剪輯后,影片一出爐立即獲得泉州各界的好評及網友們的點贊。陳炫梓將影片取名《問故里》。“這個片名,不僅僅是單純表達歸僑人當年回歸故土時的迷茫和如今腳踏故土的踏實,以及對于以后華塑人美好生活的期許,其實《問故里》也屬于你和我。”陳炫梓說,看影片最終都像是在看自己。
通過此次拍攝,這個17歲的少年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歷史作業,積累了寶貴的人生經驗,也有了更清晰的人生規劃,制定了學習編導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問故里》的拍攝過程,讓陳炫梓看到了家鄉的另一面,激發了內心對家鄉更多的感情,并萌發了多為家鄉奉獻的想法。
雖然沒有專業學習過攝像,但陳炫梓也會自己拍攝想要的畫面。 陳炫梓 供圖
用心創作小有成就 家長老師深受感染
“看到孩子取得的成績,內心為他感到自豪、驕傲,我們也感到很欣慰。”陳炫梓的母親鄭巍萍見證了《問故里》的拍攝,知道其中的辛酸與不易。在一部影片中,除了選材和導演的構思外,拍攝手法、配音、剪輯等也至關重要。受設備限制,一些鏡頭沒辦法拍到,陳炫梓就請求專業機構支援,請他們公益提供部份素材;自己的普通話沒辦法達到配音標準,就自掏腰包聯系北京的配音員,選取最合適的配音……
“我們認為這部紀錄片特別有意義,給了他很多精神上的鼓勵,也被孩子的精神感染到了。”鄭巍萍認為,陳炫梓在每天早出晚歸中完成了《問故里》,讓他更懂得了付出與收獲的道理,同樣的精神運用在學習上,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在得知華塑即將拆遷,而《問故里》可能是記錄這個特殊群體最后的影視資料時,鄭巍萍認為,拍攝期間所花費的心血都很值得,更可貴的是,影片對于外鄉人了解僑鄉泉州和泉州精神提供了更深入全面的資料。
“這很契合影像史學研究課題,引起人們對于歷史的思考,很有意義。”泉州實驗中學校長魏獻策認為,《問故里》的切入點很好,既有學生視野,也有深度和廣度,能引發社會對華僑史的關注,也能讓孩子走出歷史課堂,得到更深刻的感悟。
魏獻策告訴記者,近年來,學校借鑒了新加坡志愿服務積分的教育方法,結合國家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利用寒假時間,給學生布置了特色寒假作業。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去選材制作區別于課堂上的作業,去社會中尋找值得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事物,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學會奉獻社會。
此次拍攝的付出與收獲,讓陳炫梓更加成熟了,學習成績也在班上進步了十幾名。
記錄泉州歸僑生活 《問故里》廣受好評
看了《問故里》,不少網友都深受感動,這部短片以紀實的形式,講述了聚集在古城泉州“華塑”歸僑人生活。
越南粿條、印尼雙層糕、越南粽子……影片開頭從介紹華塑社區的各種異域風情美食作為切入點,以此來體現外來文化與泉州文化的相互交融,人們在此安居樂業的現狀,展現了泉州古城多元包容的精神氣度和城市特質。
緊接著,時間線被倒回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回溯了當年因歷史原因所形成的歸國潮,讓這群僑民僑眷從此落戶泉州,歲月靜好,也讓人從側面看到了祖國永遠是中華兒女的堅強后盾、溫暖臂膀。影片最后講述了隨著城市發展的進程,華塑社區被納入“三舊改造”,即將被拆遷,體現了華塑人既對華塑社區的不舍之情,又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展望,引發了社會對歸僑的思考。
“初看《問故里》,難以想象是出自一個‘00后’的少年編導之手。作品從謀篇布局、人物跟拍與采訪到鏡頭語言,已經具備比較成熟的紀錄片創作手法。更難得的是‘00后’少年對藏著歷史的角落的用心探視與關懷,這種關懷落地到現實的展望與傳播,殊為可嘉!”看完紀錄片后,泉州師范學院東亞城市品牌與文化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張燦榮如此表示。
福建省海峽兩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王桂亭對《問故里》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紀錄片從泉州“華塑”僑民日常生活切入,展現了泉州古城的多元包容的精神氣度。“影片以僑民的生活為主軸,由點及面,在現實與歷史間穿插,既有深刻的歷史感,又不乏現實意味,對于年輕作者而言,不失為一部優秀紀錄片。”
美國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金會會長周景洛認為,《問故里》讓人看到一個真實的歸僑故事的縮影。泉州在他們最困難無助的時刻以母親博大的胸懷接納了海外孤兒,他們也把泉州作為自己的故里,傾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甚至把異域的文化也融入進來。“這正深刻體現了泉州的廣博包容性,體現了祖國母親的偉大胸懷!因此我喜歡這部紀錄片,就如泉州歸僑子女過年送我的地道的千層糕淳厚的味道!”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