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海絲,文明互鑒。在過去近一周時間里,57個國家和地區的賓朋齊聚泉州,共赴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相關鏈接: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官網
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綜述
泉州網11月28日訊(記者蔡紫旻 許雅玲 陳智勇)多彩海絲,文明互鑒。在過去近一周時間里,57個國家和地區的賓朋齊聚泉州,共赴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盛會的大幕徐徐落下,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留給人們的,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一個個高光時刻,是自信講述泉州故事、海絲情緣的一段段美好回憶,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互動聯歡的一幕幕絢爛景象。
留下智慧盛宴——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在藝術發展論壇、國際劇院聯盟發展論壇上觀點爭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打開藝術殿堂——來自亞、歐、非三大洲的一流藝術家、非遺傳承人,以藝術為共通語言,以海藝節為共同舞臺,競相展示藝術無遠弗屆的魅力。
燃起全民聯歡——打開大門迎賓客,創新理念辦盛會,高水平演出走下大舞臺,走進劇場、校園、市民廣場和著名景區,藝術之光撒向全域,藝術盛會引爆全民狂歡。
文明對話 美美與共碰撞智慧火花
文化交流的本質,是心靈的交流。昔日萬商云集、文明交融的千年古港泉州,在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舉辦期間,再迎“市井十洲人”。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隨著以“美美與共——中外藝術與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藝術發展論壇、2019年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發展論壇的展開,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穿越大洋大陸,共赴一場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盛會。昔日的絲路起點,再度成為各國文化取長補短、互學共鑒的始發站。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副局長朱琦所言,藝術發展論壇為沿線國家文化領域平等對話提供了有益平臺,有助于各界人士相互交流、激發思想的火花。
文化專家學者的眼光,格外敏銳而細膩。
他們說,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泉州舉辦,選對地方了。“泉州比其他地方保存著更多中外歷史交流的痕跡,而且有些文化痕跡是泉州獨有的。”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如是坦言,“泉州保存下來的開元寺等佛教遺跡,到今天仍然光彩照人。南音曲目《南海觀音贊》,有一段與漢代張騫通西域所帶回的‘摩訶兜勒’樂曲相呼應,這就是南音了不起的地方。”
借由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舉辦,他們對泉州多彩海絲文化的了解更深了。日本東京文物有限會社著名書法家、教授荒金治告訴大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清末民初中國杰出書法藝術家楊守敬等帶來的大量拓片資料引起了日本書法界對古代書法的重視,進而出現“調和體”。中國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亞虎認為,李贄的思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李軍說,18世紀,中國與法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了具體圖像領域的文化交流。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劇院基金會國際關系部負責人西爾維婭·卡薩內利亦表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是一座海邊的城市,這也令泉州具有更加開放和國際化的特征,令人印象深刻,也非常迷人。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文明對話中,他們達成共識。“‘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個國家、民族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對話不是用某一種文化代替其他的文化,而是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交流,實現‘美美與共’。”立陶宛國家歌劇芭蕾舞劇院制作部負責人Goh Seang Heong表示,目前正在籌備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未來計劃到泉州大劇院展演,并將攜手泉州推出更多優質的精品劇目。烏克蘭基輔經典藝術中心藝術總監German Makarenko期待通過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平臺,加強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深化多元文化對話。約旦藝術家、畫廊策展人穆罕默德·賈盧斯希望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文化領域落實“全面合作”,有效增進中國在阿拉伯地區的影響力。
群英薈萃、坐而論道。以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為媒,泉州變身文明對話的“大碼頭”、絲路精神的“加油站”,不同思想在這里碰撞交融,多元文化在這里整合輸出,古老的絲路精神在這里再度出港。2014年以來,20多場國際交流對話活動在泉州舉辦,包括東亞文化之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第三屆“文化的力量”論壇、國際文化之都TED論壇、中阿城市論壇、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等。以文化為紐帶,泉州努力搭建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的橋梁,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藝術展示 自信呈現泉州元素
這是一場展示堅定文化自信的盛會。打上泉州烙印的藝術展演,在舞臺驚艷亮相;帶著閩南氣息的非遺瑰寶,在博物館中光芒四射。
新落成的泉州大劇院,上演一場與國際接軌的歌劇——
“燈火輝煌燦若那星光,街市繁華引來天下萬國商,海路遙遙潮起潮落,人來人往光明城無限風光。”在開幕式上首演,歌劇《大海承諾》用國際話語體系,充滿自信地帶觀眾夢回宋元,講述泉州故事、海絲情緣。
當人們津津樂道于東方的提線木偶、西方的歌劇同臺爭艷時,開幕式聯合總導演高山一語道破:看過了梨園戲、南音、木偶戲、高甲戲之后,閩南文化帶給藝術家的陌生感與新鮮感,是創意的源頭。抱著提線木偶回家的主演王宏偉說,他時時感覺,來自泉州的木偶,似乎在與他對話。這是來自古老非遺技藝的震撼。
新揭牌的泉州非遺館,全方位展示“活”在民間的非遺寶貝——
物華之美,民間瑰寶。石雕、木雕、紙織畫、木偶頭雕刻、彩扎、紙扎、花燈、錫雕……來自泉州的非遺作品,藏身于仿紅磚厝屋頂建筑、閩南涼亭中,通過傳承人展示,神乎其技、令人目眩。
在出發前,就知道泉州曾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過的古老城市,意大利西西里金色平原協會主席阿達阿爾貝托·卡坦扎羅說:“非遺展的一大主旨,是展示傳統與創新的融合,我們愿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通過非遺項目創造新的交流與合作。”
在一場場展演中,藝術家們拿出“傳家寶”“看家本領”,表演打動人心,藝術架起溝通橋梁。
泉州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獻演的《千年古藝開新臺》,贏得中外賓朋陣陣喝彩。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藝術總監王景賢說:“千百年來,木偶藝術參與滋養和陶冶了泉州的人文品格,陪伴泉州文化和城市共生共榮共發展,也成為泉州與世界友好交往的特殊橋梁。”而回憶起第一次近距離觀看木偶戲的感受,國家一級指揮、開幕式歌劇指揮董俊杰,用“驚嘆不已”形容泉州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也期待未來和木偶戲有更多合作。
來自日本泉州會的福尾毅、若代寬志,與泉州洞簫大師王大浩等人,共同演繹了傳統南音經典名譜《八面金錢經》。這樣的場景,讓兩位日本藝術家感到親切:“日本的尺八與南音洞簫同屬竹管樂器,雖遠隔千里,卻同出一源。”波蘭的樂團團長Maria Pomianowska說,音樂是國際通用的語言,可以打通人心,當她第一次聽到南音時,十分激動,因為南音的表現形式,和自己的演奏十分契合。
盛會有落幕之時,藝術給泉州留下影響久遠的財富。
開幕式歌劇演出,嘗試把木偶劇團和歌舞劇團“捏合”在一起,并設置全部由本土演員組成的B角隊伍。主創人員帶著“創作一件作品,培養一批骨干,打造一支隊伍,鑄造一種精神”念頭,為泉州留下了一出歌劇、一群共同成長的演藝人才。
揭牌即成為全國最大非遺館,泉州非遺館將永久活態展示民間非遺瑰寶,并通過手藝工作坊、非遺戲臺,讓非遺技藝與人們活態互動。非遺展結束后,非遺大師們不約而同地選擇,為泉州留下永久的作品。
連續舉辦六屆的中國海絲書畫大賽,短短一個月內,收到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盧森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作品5156件,參賽作品的數量與質量均高于往屆,給海藝節帶來陣陣翰墨之香。
人們感嘆,泉州這座“尋寶之城”,必將綻放更多絢麗的藝術之花。海藝節期間,從中央媒體到省級主流媒體,持續在重要版面和主要新聞節目推出相關報道;“泉州海絲國際藝術節”上了新浪微博熱搜。圍繞“多彩海絲,文明互鑒”主題,以“互聯網+藝術節”為模式,網絡海藝節同樣吸睛:“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上,姚晨、龔蓓苾等明星,紛紛以“我為海藝節打Call”為主題,深情“告白”泉州……
全民聯歡 百場展演帶動一座城
藝術跨越國界,也跨越城鄉。
全城共享,全民聯歡。上百場的展演活動,在古城新區上演,也走向全市各地,在縣城、在鄉村,讓老人孩子、讓新老泉州人,在家門口就可以觀賞到世界級高水準演出。
“太精彩了,這是學校創辦87年來首次迎來國際木偶展演,皮影、鐵枝、提線等五個木偶劇種攜手獻演,學生們都很激動,許多學生自發寫了觀后感。”晉江市陳埭鎮涵埭小學校長林美珠說,該校90%以上學生是新泉州人,為了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國際藝術盛會,一連演出了兩場讓一千多名學生分批觀看演出。
作為品類最齊全、覆蓋面最廣的一屆,為期四天的本屆國際木偶展演上,來自俄羅斯、匈牙利、韓國、印度尼西亞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28個木偶劇團深入全市社區、學校、廣場,在46個展演點獻上了70余場精彩演出,為廣大市民送上一道道“好看、好聽、好玩”精美絕倫的藝術盛宴。“觀眾爆滿,很多人是站著看完演出的。”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院長潘大慶說,演員們還從熱烈的掌聲中感受到泉州觀眾的熱情,以及對藝術的理解力。
共一輪明月,唱百代鄉音。南音是海內外弦友們共同的語言,第十三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暨紀念南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活動迎來了30多個海內外南音社團,同唱千年雅樂,交流南音保護傳承最新成果。多年來一屆接著一屆辦,作為音樂“活化石”的南音不僅凝聚鄉情,也綻放傳承的新枝。開幕式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蘇詩詠與小學南音新苗同臺演繹《南音生南國》。而在場外,退休市民張川里從零起步,在短短幾年里,學唱南音、學彈琵琶、學吹洞簫、學著組織和參與交流會唱,帶來泉的客人欣賞南音演出,與越來越多人自發匯聚為傳承的新力量。
“一股濃濃的西北風撲面而來,高亢嘹亮的西北民歌穿透靈魂。泉州人有福,看到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戲劇、歌舞接踵而來。”同樣是張川里,在觀看了鄂爾多斯漫瀚調《牽魂線》后這樣發朋友圈感慨。《牽魂線》是此次“一帶一路”藝術演出周的節目之一。包括韓國、日本、泰國、印尼、黑山、波蘭及中國香港、內蒙古等地在內,此次藝術周期間,10個藝術團蒞泉獻演,至本月30日共有18場高水平的演出。這些演出分散在全市多地舉行,有劇場、校園,也有廣場和景區,全部免費讓廣大市民欣賞。在泉州大劇院舉行的三場演出,承辦方還通過本社等媒體邀請市民到場觀看,最后一場香港“敦煌絲路回響”音樂會將于30日晚上演出,目前已一票難求。
核心項目外,全域性活動項目也備受矚目。以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為例,共展出千余幅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代人的攝影作品,吸引了近20個國家的200多名攝影家齊聚刺桐古城。“此次雙年展涵蓋面廣,為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了解世界攝影藝術180年發展情況的平臺。”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盟主席楊元惺說。
事實上,藝術盛宴給予泉州和泉州人的,遠不止于精神文化滋養,更多是直接或間接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統計顯示,近年來,得益于包括藝術節慶等在內的帶動,全市累計接待游客數和旅游總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長。2018年一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6659.88萬人次,比增21.7%;實現旅游總收入1089.68億元,比增29.1%,兩項指標均位列全省前三。與文化藝術密切相關的工藝美術產業,去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產值1021.77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泉州繼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家居、食品飲料等之后又一個千億產業集群。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