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鄰里”藏有“大幸福”。本期專題報道洛江區雙陽街道南山社區和惠安縣聚龍小鎮兩個“五星級”鄰里中心,關注它們如何發揮“黨建+”作用,讓小區有溫度,讓鄰里情更濃。
南山社區青育鄰里課堂(洛江區委組織部供圖)
洛江區雙陽街道南山社區“黨建+”鄰里中心:“黨建+”加出“幸福僑”
夕陽西下,草綠花香春意鬧,蜂飛蝶舞入眼簾,老人在鍛煉,孩子在玩耍,還有一陣東南亞美食“僑”味撲面而來……近日,記者走進洛江區雙陽街道南山社區峇厘民俗文化園廣場,看到南山社區居民的幸福光景。
據了解,南山社區里有個歸僑安置小區,有不少從印度尼西亞歸國的僑民。小區曾一度出現道路擁堵、公共空間不足等問題,鄰里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一度弱化、淡化。
南山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朱艷莉介紹,為破解制約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問題,南山社區以“僑+鄰里,和美南山”為主題,按照“1+6+X”的模式,采用“一心多點、一點多用”的方式,全力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同時,創新“580”近鄰工作法,打造華僑農場文化展示館、峇厘民俗文化園、印尼特色一條街等“僑”味滿滿的空間載體,塑造“黨建幸福僑”品牌。
“孩子可以在鄰里書房閱讀學習,我們閑暇時也可以在廣場上跳跳廣場舞,遇到需要解決的服務事項,在家門口就能咨詢辦理,比以前更方便了。”家住南山社區的倪女士真切地感受到“15分鐘公共服務圈”帶來的便利與暖心。
居住地附近是否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生活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朱艷莉介紹,該鄰里中心綜合服務大廳專設涉企審批服務綜合窗口,同時配備2臺24小時便民服務自助終端機,為轄區企業提供就近辦、自助辦、網上辦等服務事項100項,讓群眾擁有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
該鄰里中心還聚焦不同居民的需求,搭建鄰里會客廳、陽光議事廳、老黨員工作室、清風茶室等多樣化議事平臺,組織歸僑小區黨員開展“掛牌亮諾在樓道”“黨員服務在鄰里”等主題活動,形成“小事不出樓門、大事不出小區、難事不出社區”的共治協商模式,構建和諧鄰里關系。
聚龍小鎮“黨建+”鄰里中心便民服務日(惠安縣委組織部供圖)
惠安縣聚龍小鎮“黨建+”鄰里中心:鄰里間親如“一家人”
春意盎然,漫步在聚龍小鎮湖畔,隨處可見“遠親不如近鄰,我們都是一家人”“和家園,好鄰里”等標語,以“家”文化塑造鄰里親情,舉辦鄰里宴、鄰里茶話會、互助分享……聚龍小鎮“黨建+”鄰里中心打造的“15分鐘鄰里服務圈”,讓鄰里之間親如“一家人”。
“環境更好,辦事也更方便。過去辦事要跑好幾個地方,現在一趟就可以解決問題。”近日,聚龍小鎮業主李阿姨來到“黨建+”鄰里中心的便民服務代辦點辦理相關業務后,被舒適的環境和齊全的配置所吸引。
聚龍小鎮“黨建+”鄰里中心負責人介紹說,我們探索“5+N”辦事模式,對便民服務代辦點進行場所與功能升級,同時采取“線上+線下”融合,不斷完善“事有所辦”服務功能。目前,通過現場辦、幫代辦、自助辦、掌上辦、網上辦等方式可在“黨建+”鄰里中心辦理事項達150多項。
此外,聚龍小鎮還打造愛心幫幫團、愛心順風車、便民服務日等公益互助載體,依托這些公益互助載體,小鎮每年開展家電維修、公益理發、跳蚤市場等志愿服務活動300多場次,暢通居民互助渠道。“有急事和困難只需發布到社區微信群,幾乎事事有回應。”陶然居住戶張大爺感慨道,小鎮居民形成互助合力。
“愛心素食餐廳”是該鄰里中心的另一個特色,每天中午都有七八道精心制作的菜肴,每人自助用餐僅需10元。“愛心素食餐廳”內設有長者食堂,每月定期暖心開放,為70周歲以上老人提供愛心午餐。有人送來一車食材,有人堅持月月愛心捐款……鄰里中心的志愿者是黨員、是愛心業主、是小鎮員工,誰有空閑了就來充當“服務員”。值得一提的是,來這里就餐的人們,吃完飯后自己收拾并清洗餐桌,體驗大家庭的溫暖。簡單而美味的素食佳肴,讓來此用餐的居民陶醉其中。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