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洛江區的智谷(泉州)萬洋高新技術產業園 (資料圖片)
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 萬億產業航母“煥新”前行
園區“新”賦能 產業“質”飛躍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是新時代新征程上的重要命題。如何為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雙向奔赴”提供優渥的載體支撐?如何在有限土地上,推動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讓這片孕育九大千億產業集群的創新創業沃土“煥新”前行?
泉州寫下“大力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以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破題之筆。2021年底,泉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部署,拉開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大幕,緊抓“規劃、規范、提升、示范、招商”5個環節,堅持“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品牌化、綠色化、數字化、融合化”原則,全市大規模盤活低效用地,大力度建設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現代化園區熱潮涌動。
三年光陰,耕耘不輟。泉州以園區標準化建設推動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以創新推動產業鏈高質量重塑,如今已形成“百千萬”格局:實施“百個”園區項目,總投資2156億元;撬動“千億”逆周期設備更新投資,已建成1932萬平方米產業空間,招引1755家企業入園;推動“萬畝”用地改造,已盤活低效工業用地2.5萬畝,入園企業畝均稅收由5.5萬元提升至20萬元。泉州從“筑巢”到“引鳳”再到“造血”“造生態”,入園規上企業增加值占比由32%提升至68%,園區標準化建設已成為泉州邁向新型工業化新征程的強勁引擎。
筑巢:算好“五筆賬”提煉8種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典型
泉州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村工業化起步,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散落在各鄉村的工業廠房,成為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載體,但這些工業廠房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集約、畝均效益偏低等問題。
向低效要空間,向存量要增量。測算“五筆賬”(工業用地及廠房面積、工業園區園內工業用地及廠房面積、轄區內閑置和低效工業用地及廠房面積、入園率提升15%所需用地和廠房需求量、新引進工業項目工業用地及廠房需求量),盤活重構發展空間,成為泉州實施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的第一步。
為此,泉州厘清工業用地存量40萬畝,明確可盤活閑置用地1.12萬畝,可盤活低效用地5.93萬畝。通過“一企一策”分類處置,堅持以畝產論英雄,向“容積率、入園率”要空間,向“規模化、集約化”要空間,依法依規推動畝均效益低的企業“騰籠”,推動位置相鄰、產業趨同的工業地塊連片開發、整體提升,破解工業用地“碎片化”,促成在原有基礎上連片開發。
工業園區建設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民企先期進入意愿并不強,怎么破局?泉州堅持國企走前頭、做表率,推動交發、發展、文旅等市屬國企通過控股、參股等合作模式參與縣(市、區)園區的開發建設,建設面積近千畝。同時,探索成立縣級園區集團,開展園區土地開發、資產管理、金融投資等業務。在國企帶動下,民企紛紛入局。三年來,通過龍頭企業自建園區、“民企+行業協會+國企”、“民企+國企”等模式,民企已成為園區建設主力軍。在100個市級園區項目中,民企建設項目58個,計劃投資1193億元、占比55%。
優勢特色產業與園區建設如何“比翼齊飛”?泉州立足縣域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模式。經過三年努力,泉州總結提煉了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8種典型,并獲全省推廣:豐澤瞄準高新集聚,發展都市工業,推動園區規模由1000畝擴大至近3000畝;鯉城推動產城聯動,實施“以產興城,以城聚產”,形成2660畝連片開發示范區;石獅探索新舊融合,打造服裝智能制造基地,園區規模擴大7倍,畝均稅收從6萬元提升至30萬元;晉江堅持全域整合,策劃14個綜合產業園,已建成產業空間超525萬平方米;南安發揮龍頭帶動,打造千億水暖衛浴產業集群,以九牧集團為鏈主,推動上下游供應商入駐,連片建設8個小微園區;德化向山要地、梯度開發,走出一條“以產興城、退城入園、建園促產、產城融合”發展路子;安溪推動出村入園,促進藤鐵產業集聚發展;洛江打造“萬畝千億”都市工業走廊。
三年來,泉州工業園區建設勢如破竹,投用了一批廠房、落地了一批項目、創新了一批機制,超千萬平方米產業空間陸續建成。
引鳳:多維度招商引資 優勢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深栽梧桐樹,筑巢引鳳來。泉州把工業園區作為抓開放招商促項目落地的主戰場,一體化推進建設、招商、運營,按照“一縣一主題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一系列精準招商在園區全面鋪開:
開辟場景招商新賽道,引企入園集聚發展。位于晉江的永佳智能裝備產業園,通過“場景換入駐”成功招引新建興、鵬太機械、源造數科等6家企業。同時引導已投產龍頭企業開發生產場景,吸引產業鏈關聯企業跟進入駐,構建“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共生”的特色產業“森林”。園區內,博璋智能科技公司通過搭建智能化AI應用生產場景,鏈動促成新時達機器人、源造科技3D打印等2家產業鏈關聯企業落戶園區。
發力基金招商,推動項目入園孵化。位于豐澤區的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與省屬、市屬國企聯合設立數字經濟產業基金20億元、天使投資基金1億元、人工智能產業基金5億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原創核心技術、前沿顛覆性技術突破并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目前,基金已投資長楊科技、海峽智教、華凈科技、大河數智等4個項目,推動項目落地園區投產。
聯合專業運營商,開展鏈式招商。位于南安的芯谷半導體科技產業港利用專業運營商招商大數據平臺,梳理園區產業鏈條脈絡,重點吸引半導體設備、半導體輔材輔料、半導體終端運用等上下游企業入駐。如今,落地該園區的詠嘉俊、廈門譽匠等半導體輔材類企業,為園區半導體企業提供絕緣體解決方案;作為終端應用型企業,維納通、檸檬電氣等入園企業在數字芯片、光學LED等方面拓展半導體應用場景,延伸產業鏈條。
匯聚鄉賢力量,招引龍頭企業入駐。位于安溪的高端裝備產業園發揮三安龍頭帶動作用,迎來鄉賢許輝勝回鄉投資置業,福建粒量科技有限公司Mini LED封裝產業項目在園區落地。今年1月項目建成投產,目前產品已進入三星、LG等國際企業供應鏈,預計全部投產后年新增產值7億元。稻興集團董事長陳全煉則帶著大成智能項目回鄉入園,設備計劃投資2億元,項目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15億元。
……
位于洛江區的智谷(泉州)萬洋高新技術產業園,一棟棟嶄新廠房拔地而起。園區內各類企業或在忙碌地生產,或在緊鑼密鼓地內部裝修。泉州明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該園區率先投產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標準化廠房,在消防驗收、竣工驗收方面都有保障,對安全生產、生產效率有很大提升。”該企業總經理助理曾昭宣說,園區配套服務比較完善,有宿舍、食堂、物流驛站等,讓員工生活更加便利。
經過三年努力,我市園區招商已從“項目等土地”向“廠房等項目”轉變,通過進一步完善生產、生活配套,為企業來泉創業提供低成本、高標準的空間載體。三年來,通過園區標準化建設,泉州實現了“三降低、三提高”:降低項目落地周期、降低企業環保和安全風險、降低企業綜合成本;提高土地和廠房使用率、提高園區配套水平、提高產業鏈集聚度。
造生態:上下樓即是上下游 左右鄰就是產業鏈
市場競爭加劇、外部環境變幻莫測,要搶占競爭制高點、奪取發展主動權,以新質生產力為驅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必由路徑。泉州以園區標準化建設為載體,引導企業按照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入園集聚,全力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生態叢林”。
“上下樓即是上下游,左右鄰就是產業鏈”,如今,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的“磁吸效應”正在加速釋放。位于德化的陶瓷產業園聚焦“一園一品”,拓展陶瓷產業細分賽道。在試點園區周邊建設全球花盆智慧制造產業園、陶瓷機械智造產業園、陶瓷家電智能產業園等7個特色專業園區,形成“產銷研”全鏈條集聚發展。截至目前,全縣超80%企業已入園發展。
“鏈主”牽引,聚鏈成勢。走進福建南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王科技)二期項目,站在立體倉庫出口向內看去,依稀可見庫位林立,自動化穿梭車及升降機穿梭自如。這個占地超1.3萬平方米、高25米、有著3.8萬個庫位的立體倉庫,是南王科技二期項目的一個縮影。今年4月,南王科技啟動5G+智慧工廠建設,新增的制袋及印刷生產線也已投用。龍頭企業效應顯現,位于惠安的南王科技產業園已陸續引進麥王、雙盈、麥氏、華方冷鏈等上下游企業落地,實現入園企業訂單共享、資源互通,提升供應鏈協同效率。
引進“大院大所”,打造中試孵化基地,為延鏈、補鏈、強鏈注入“動能”。位于泉港的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園與泉港石化園建立“伙伴園區”機制,聚焦高端細化化學品、生物醫藥制品、高性能纖維等下游細分賽道產業,聯合打造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產業共生體系。依托清源實驗室等科研機構,以“國企+大院大所”合作開發模式,配套建設中試孵化園區,補齊中試環節。今年以來,園區共形成化工新材料類型的技術產業化項目15個,其中5個中試及產業化項目獲市場投資4億元。
三年來,隨著全市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落地成型、全市招商引資落地生根、產業生態蔚然成林,新質生產力培育有了載體,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了依憑,這艘萬億產業航母的創新動力正在涌動、創造動能正在迸發。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