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適者生存
日前,永輝超市鐘樓店、捷龍超市九一店、天虹百貨泉州店、萬鄰便利店等多家超市、百貨、便利店相繼關店或轉型,除了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租金及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外,電子商務對百貨業的沖擊被不少業內人士屢屢提及。 □本報記者 劉文艷
電商搶占傳統零售市場
曉蓉(化名)在中心市區泉秀路一家百貨商場的服裝專柜上班,昨天上午,從10點到12點,進店的客戶不超過10名,大部分人只是看一看便離開了,有試穿的客戶僅4名,最終購買的只有2名。
“生意很冷清。”曉蓉告訴記者,以前店里有3名導購,現在只剩下自己一個。曉蓉的感受不是個例,而是百貨業態的普遍現象。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至2月份,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累計下降1%,增速同比下降2.5個百分點,是2011年以來開局的最低增速。大型零售企業銷售下滑,電商沖擊是原因之一。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百貨業的利潤空間相對大,能夠承受的租金水平比較高,是商場招商的主要對象。不過,受到電商的沖擊,百貨業的經營日漸艱難,尤其是服飾類受到沖擊最大,服裝店成為體驗店,目前在泉州的純百貨業商場能夠盈利的寥寥無幾。
“電商正通過低廉的價格、便捷的支付系統、送貨上門等周到服務迅速搶占傳統零售市場份額。”福建省連鎖經營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楊建英稱。事實上,相對于去百貨店線下消費,很多年輕消費者認為線上購買更加方便快捷,比如在支付和快遞方面,特別是對于重復購買,線上購買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線下更少。
茵寶和迪亞多納的福建區域總代理施俊棋,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來自線上的沖擊,“單店的人流量和營業額開始下滑,很多客人試完衣服后不買,有的甚至直接在更衣室看著貨號上網查詢價格。”
“體驗度”是生存關鍵
電商沖擊下,百貨業何去何從?瑞銀中國內地和香港消費品研究分析師梁裕昌指出,消費者交易過程正在加快中,加之電商平臺的出現和競爭,這些都讓本土零售商逐漸失去價格優勢,百貨店正在加速品牌重組。“很多投資人的看法是,電商是客流量流失的主要原因。”
毋庸置疑,網購市場交易規模占全社會消費品總額的比例將進一步擴大,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嘗試網絡購物,也在促使傳統百貨業的轉型。
記者從業界了解到,從去年開始,泉州的一些購物中心就已經開始積極尋求“去百貨化”的變革,通過引進兒童體驗樂園、教育培訓機構、餐飲等多業態,增加客戶的體驗度。比如,泉州中駿世界城逐步縮減百貨的比例,進一步增加兒童體驗業態;大洋百貨則通過引進餐飲等綜合體驗業態,增加客戶的黏度;新華都購物廣場、中閩百匯等也正積極轉型綜合購物中心。
泉州市連鎖經營協會名譽會長許淵朝表示,購物只是消費者去商場的一個動因,而休閑娛樂和體驗消費等因素在逐步提升,“傳統的百貨企業需要通過增加影院、游樂、餐飲等休閑設施,提升客戶的體驗度。”
實際上,與線上購物相比,實體店的體驗度已經成為生存關鍵。“網店的客戶群和實體店的客戶群仍然是有一定差異的,網店客戶更注重性價比,而實體店的客戶群體則瞄準注重新品、潮流和體驗。”施俊棋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在增加體驗度的同時,與電商的結合也成為傳統百貨業轉型的方向。去年年初,泉州本土海鮮超市新潯埔海鮮連鎖超市就正式開通了其網上商城——新潯埔海鮮(網絡)商城;而新華都在2013年底就宣布與阿里巴巴合作,高調向電子商務領域進軍。此外,中閩百匯也不斷試水電子商務、微信、微博、網站等新的營銷方式,消費者進入商場,只要拿起手機就可以加入門店的微信,實現與商場的互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