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熱心讀者爆料,德化上涌鎮下涌村的山溝溝里出現了一群“怪魚”。它們似魚又不像魚,腦袋扁平、嘴巴很大,眼珠子卻小得出奇,更稀奇的是它們還長著四條粗短的小腿,發出聲來竟像嬰兒啼哭一般。在讀者的指引下,記者探訪了這群“怪魚”。
“怪魚”原是大鯢 人稱娃娃魚
從德化縣城驅車約1個小時,記者在下涌村的一處深山里見到了這群“怪魚”,它們被飼養在一個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新建的養殖基地里。在前期建成的100多個標準養殖池內,“怪魚”們按體型大小群居在不同的池子里,有的小得僅一根小拇指那么大,有的則壯碩得足有普通成年人小腿一般。
這究竟是什么魚?一手打造起這個養殖基地的龍鑫隆漁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謝炬煌解答了我們的困惑。原來這是兩棲動物大鯢,因叫聲很像嬰兒的哭聲,又被人們稱為“娃娃魚”。這是一種食用價值極高的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含有優質蛋白質、豐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被譽為“水中人參”,在香港、臺灣及東南亞市場上被視為珍稀補品。
作為珍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根據相關規定,野生娃娃魚是不能上餐桌的,但其子二代可以進行食用和買賣,這就給人工養殖娃娃魚留下了發展空間。在湖北神農架成功養殖了大批娃娃魚的謝炬煌今年將市場南移,從神農架運送近5萬條娃娃魚安家落戶在下涌村。
挑食又挑環境 娃娃魚“任性”
娃娃魚緣何養在深山里?來自神農架的養殖技術人員謝洪元解釋道,下涌村優質的泉水、適宜的氣溫和綠色無污染的環境得天獨厚,娃娃魚在此生養最合適不過。在湖北神農架,受氣候條件影響,每逢冬季娃娃魚必要冬眠,一年僅有7個月的生長期;在德化下涌村,15℃—22℃的氣溫契合了娃娃魚最喜好的溫度,無需冬眠,一下子多出了近5個月的生長期,生長速度明顯更快。
在謝炬煌看來,娃娃魚十分“任性”。為滿足其喜好清涼幽暗的環境,謝炬煌將養殖池用塑料膜搭棚圍護起來,棚內很少見光,即便開燈,燈光也較晦暗。最令人頭疼的是吃的問題,“挑食”的娃娃魚們只食用淡水小魚蝦,一旦換了海魚蝦,竟可絕食半個月,“只能到附近的各大水庫去采購最新鮮的飼料回來喂養”。
經過精心照料,一尾小小的魚苗喂養3年后約四五斤重便可出售,有的養至7年甚至可長到四十多斤,平均一斤的市場價高達300多元。
老少皆宜食用 市場前景佳
當地政府和百姓的支持也讓“娃娃魚”得以落戶下涌村。上涌鎮政府以“月嫂式”的服務為養殖基地做足了后勤保障工作,在家務農的村民也積極應聘到基地里兼職起娃娃魚的“保姆”,每月收入三四千元。
謝炬煌對娃娃魚的市場前景十分樂觀。他坦言,目前閩南地區的婚慶喜事對娃娃魚的需求很大,已經有人前來預訂,不愁銷路,“娃娃魚的營養價值高,老少咸宜,去年我從神農架運了400條回來試營,剛銷售,隔天就賣光了”。
在謝炬煌的規劃里,未來養殖基地還將與一些高等院校“牽手”合作,對娃娃魚進行深加工,做成速食品、保健品、護膚品等。屆時,一條更完善的產業鏈將為當地帶來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報記者 陳林森 通訊員 李宏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