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貨、過磅、裝車……12月10日,在永春縣一都鎮(zhèn)仙陽村永都食用菌生產基地,一輛滿載著新鮮香菇的卡車即將駛向福州。 這些香菇都是永都食用菌生產基地負責人肖芳場向村民們收購來的。雖然,香菇屬于不同村民的,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菌苗全部是由肖芳場提供的,不僅價格要比其他供菌商便宜,而且還負責收購。
“肖芳場做這件事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縣關工委主任林泗益介紹。 肖芳場只是永春關工委實施“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助推村民致富的一個縮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自2008年福建省關工委實施“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以來,永春縣關工委結合永春實際,將一批致富能手列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的“種子”,通過項目帶動、智力幫扶、土地流轉等多種形式,帶動了山村村民致富。
項目帶動
一根菌棒富村民
一都鎮(zhèn)位于永春的最西部,離縣城近百公里,是三市四縣七鄉(xiāng)鎮(zhèn)的結合部,全鎮(zhèn)人口近2萬人。
“當?shù)卮迕窕旧鲜强可匠陨剑肆帜痉N植外,就是從事農田耕種,沒有其他更好的收入。”縣關工委副主任鄭正文介紹。 有沒有什么更好的項目能夠幫助村民增收?2013年,在該鎮(zhèn)種植7年食用菌且效益不錯的肖芳場進入縣關工委的“視線”——今年40多歲的肖芳場早年一直從事茶葉制作,后來發(fā)現(xiàn)茶葉的效益不大理想,2006年,看到利用冬閑田來種植香菇可以增加收入,就決定轉行改種香菇。
當年9月,肖芳場開始在自家水田試種,來年又將水田中的香菇原料做水稻肥料。這種菇稻輪作的方式讓肖芳場嘗到甜頭,便逐年擴大種植范圍。
“種植香菇每畝需要菌棒1萬支,以往都要從外地購進,數(shù)量眾多,如自己制作則可節(jié)省不少成本。”隨著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2008年,肖芳場再次外出“拜師”,回來自己培育菌棒。
在經過了解后,永春縣關工委將肖芳場列為“種子戶”,并得到一都鎮(zhèn)黨委、政府的支持。2013年,肖芳場成立綠色仙山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并籌資1600多萬元建設1萬平方米的現(xiàn)代食用菌基地廠房。
“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帶動村民一起來發(fā)展食用菌。有了基地后,每年可培育香菇菌棒200多萬支、木耳菌棒150萬支。”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肖芳場不僅幫助困難黨員種菇脫貧,還將自己生產的菌棒以每支低于市場價0.2元讓利給村民,僅此項就為村民節(jié)省成本60多萬元。不僅如此,對于村民種植出來的香菇,他還包收。
今年,在他的帶動下,全鎮(zhèn)已有1000多戶村民種植香菇,預計年產值可達9000多萬元。
“我們這里出產的香菇色澤好、鮮度高、香度純,福州、莆田、廈門、深圳、廣東等地的客商紛紛前來訂貨,現(xiàn)在出產的鮮菇供不應求。”知道筆者來訪,肖芳場還不忘給一都的香菇做下宣傳。
智力幫扶
力助茶農出效益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觀念的變化,更多的國家越來越重視綠色產品,現(xiàn)在的農產品出口到發(fā)達國家面臨著更為森嚴的綠色壁壘。”談起近年來對外出口茶葉之難時,謝良坡感慨地說道。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謝良坡就在自家的山地上開始種植茶葉,并學習制茶技術。到了上世紀90年代,謝良坡改變了以往小家庭作坊方式,于1996年成立永春縣魁斗莉芳茶廠。該茶廠集茶葉基地、初制廠、精制廠于一身,做到產銷一條龍經營,與他合作的茶農也由坑仔口鎮(zhèn)輻射到玉斗、錦斗、橫口等鄉(xiāng)鎮(zhèn)。隨著經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謝良坡先后在北京、上海、福州、廈門、泉州等地建立品牌連鎖經營店,與此同時還將市場瞄向海外,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現(xiàn)已成為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固定供貨商,并與日本三井株式會社建立產銷關系。
隨著綠色理念的興起,茶葉出口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為此謝良坡率先在自有3290畝茶園基地使用生物農藥,推行農業(yè)環(huán)保技術。自家茶園標準達標了,可是與自己有著合作關系的近萬畝茶園該怎么辦?
為保證茶葉質量,謝良坡先是墊資購買生物農藥供茶農使用,同時還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茶園傳授生產管理技術,改進加工工藝,并自費印刷《茶園農藥化肥使用手冊》和《茶葉病蟲害防治使用手冊》分發(fā)給茶農,產茶時,謝良坡對符合國標的茶青優(yōu)先優(yōu)價進行收購,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茶農使用生物農藥的積極性,也有效地規(guī)避了市場風險。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到2005年,僅謝良坡自有茶園中,就有機茶基地1170畝、綠色食品基地2120畝,成為泉州首個通過備案審核的出口茶葉種植基地。
每年清明前后,茶農都會在春茶采摘前先行采摘一次,受限于技術和人力,這些先期采摘下來的茶青往往沒制成茶葉,白白浪費。謝良坡就依托自己的設備和技術,從茶農手中收購這些茶青來制成紅茶,增加茶農收入,僅去年就幫茶農挽回損失近900萬元。不僅于此,近年來,茶葉市場競爭激烈,茶農生產出來的大部分中低端產品滯銷嚴重,謝良坡便通過自身完備的銷售網絡,幫助解決問題,確實幫助茶農增加收入。
土地流轉
農民創(chuàng)收多渠道
“這片基地有220畝,現(xiàn)在已種上砂糖橘、茂谷柑、春田橘、皇帝柑和四季檸檬等水果。”在湖洋鎮(zhèn)湖洋砂糖橘與葡萄、檸檬種植基地,管理人員鄭春苗指著飄滿橘香的四季果園介紹道。
四季果園所在位置原是一片荒地,分屬村里不同的村民。近年來,因為農業(yè)效益不高,村民懶得打理。2013年,在當?shù)攸h委政府的幫助下,縣關工委因勢利導,基地的創(chuàng)建者鄭志軍以每畝700元的價格通過規(guī)模土地流轉方式從農民手中租賃土地來開發(fā)四季果園。
經過兩年來的建設,該基地已種植2.5萬株砂糖橘。“果樹種下才兩年,為保證其生長,明年只計劃每株收成20斤果,按現(xiàn)在的收購價每斤4元來算,年預計產值可超200萬元,后年就可翻倍增長了。”鄭春苗說道。
果園有效益,農民才能跟著獲益。“目前,農民除了每年可以收入每畝700元的租金外,還可以優(yōu)先選擇到該基地當務工,工資為男的每天100元,女的每天80元。這樣一年下來,一戶可增加收入4萬多元。”鄭春苗介紹。
除此之外,鄭志軍還成立泉州永春東泰蘆柑合作社,帶動該鎮(zhèn)100多戶農戶種植砂糖橘,分批次組織種植戶到基地進行技術培訓,幫助他們解決技術上的問題,完善種植模式。
“下一階段,基地還將繼續(xù)進行土地流轉,擴大種植,套種蓮霧、釋迦、檸檬等熱帶水果,將基地建成為可觀、可玩、可摘、可嘗的現(xiàn)代農業(yè)科普觀光園和休閑觀光采摘示范點,帶動村民一起發(fā)展休閑觀光農業(yè)。”鄭春苗表示。
(施由森 林育華)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chuàng)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chuàng)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