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絲遺存百看不厭 每次考察都有新的收獲
泉州網-東南早報訊(早報記者 林福龍 張素萍 李波玲 胡彥明 文\圖)連日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家瑤等專家一行來泉調研泉州海絲文化,現場走訪了洛陽橋、九日山、清源山老君造像等海絲景點后,對泉州豐富多元的海絲文化發出由衷贊嘆,并為泉州人民的海絲遺存保護激情以及這座城市濃厚的海絲文化氛圍點贊。
人物專訪A
古代海上絲路商貿往來 泉州“扮演”著重要角色
●安家瑤(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漢唐研究室主任、西安研究室主任)
“這里的海絲遺存十分豐富,百看不厭,每一次來泉州,都有新的收獲。”安家瑤說,1995年時她以旅游者的身份第一次到泉州,就被當地濃厚的閩南文化氛圍,以及古樸別致的建筑特色所吸引;2014年年底,她以學者身份再次來到泉州,參加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學術研討會,讓她再次感受到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第三次則深入海絲景點考察,算得上是細讀、細品泉州城,令人驚喜不斷”。
印象 千年洛陽長橋 造橋技藝精湛
在現場考察完九日山、洛陽橋、清源山老君造像、晉江摩尼草庵、城南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等海絲景點后,她感慨萬端:“像那座橫跨江海的洛陽古橋,經歷近千年風風雨雨,仍然安健如初,泉州古人的造橋技術,獨步海內外!”
她說,始建于北宋年間的洛陽橋,前后耗時七年之久,以梁式石橋建筑中的精湛技藝,名震海內外,“如今橋上的宗教信仰依舊,香火延續千年不斷,稱得上是活態文化遺存保護一個典范了!”同時她還指出,目前橋下一些淤泥的清理問題,要盡快實施。
評價海絲歷史遺存保護泉州一直走在前面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港口之一,在宋元時期泉州的刺桐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足見當時的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與昌盛。”安家瑤認為,泉州在古代海外貿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海絲歷史遺存保護方面,泉州一直走在前面,早在1989年泉州就被列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點”之一,“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組30多人,看見九日山上的祈風石刻,當場贊嘆不已”。而去年11月,在泉州召開海絲學術研討會,更說明泉州在海絲保護方面遙遙領先,“會上達成的《泉州共識》,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項申報工作的進程”。
感受 不論政府還是民間 泉州海絲文化濃厚
如今,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從中央到地方,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保護與挖掘極為重視,“這次來泉州考察,不論是從政府層面,還是從民間百姓角度,都讓我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化氛圍”。
同時,她還建議,泉州一些海絲遺存景點,按照申報標準看來,部分地方的周邊環境還需要加大整改力度。“這項工作不是三天兩天的事情,需要各方面齊心協力,才能達到申報標準的要求!”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