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
以“弘揚‘晉江經驗’ 心無旁騖做實業 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
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泉州專場
新聞發布會在省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
市委書記康濤作新聞發布,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永禮,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洪自強出席新聞發布會。省委宣傳部副巡視員卓少鋒主持發布會。
在新聞發布會上,康濤說,海絲城市、“晉江經驗”和愛拼敢贏是人們提起泉州時經常講到的3個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在中央、省委的領導下,艱苦奮斗,砥礪前行,從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到小康富裕,從工業基礎一窮二白到制造業大市,從“鄉鎮企業一枝花”到縣域經濟競相發展,從“南北一條街”到環灣城市格局,實現了歷史性的進步和變化。
康濤說,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奮斗歷程,特別讓泉州干部群眾記憶猶新、振奮鼓舞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總結的“晉江經驗”,成為指導泉州不斷跨越、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泉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當家,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總體實現穩中有進、穩中蓄力。一抓產業鏈,致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重高新建鏈、傳統強鏈、重化補鏈,做強“三個板塊”;二抓創新驅動,引進建設14家大院大所和44家新型研發機構,有力助推生產、產品、平臺“三個賦能”;三抓政企互動,著力把握實業導向造環境、踩準節拍促轉型、既親又清優服務“三個關鍵”,把實體經濟作為泉州的根基引導好、發展好。2013-2018年,泉州GDP年均增長9.3%,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0.1%,制造業占GDP比重穩定在50%左右。
康濤說,泉州將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常學常新、常講常新“晉江經驗”,落實好中央、省委關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奮力作答“三個時代命題”,建設“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的現代化泉州。
隨后,媒體記者圍繞服務引導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探索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活態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營造優良營商環境、招才引智、泉臺融合發展、建設海絲重要戰略支點城市等方面踴躍提問。康濤、王永禮、洪自強用具體的事例和翔實的數據,逐一回答記者提問,現場氣氛活躍。
在發布會上,
泉州市領導答記者問時,
都有哪些精彩發言?
戳下圖看直播回顧
???
70年來泉州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泉州又是如何傳承弘揚“晉江經驗”?
在發布會上,
泉州市領導作了詳細介紹。
小編帶你看透透!
???
泉州歷史和現在從三個關鍵詞說起
海絲城市
泉州曾經是宋元時期的世界商貿中心、“東方第一大港”,被習總書記譽為記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活化石”之一。
泉州開元寺東西塔(陳英杰 攝影)
“晉江經驗”
習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6年內7次深入晉江調研,2002年親自總結“晉江經驗”,成為泉州的制勝法寶。
在“晉江經驗”指引下,泉州不斷跨越發展。(陳英杰 攝影)
愛拼敢贏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泉州”這兩個字始終代表一種精神,那就是愛拼敢贏的奮斗精神。
大坪山鄭成功騎馬塑像與中心市區(陳起拓 攝影)
“四個一”概括泉州70年發展成就
從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到小康富裕
1949年全市GDP1.33億元,1978年人均GDP排在全省末位。發展到2018年,全市GDP達8468億元、占全省23.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兩成和四成。
泉州灣跨海大橋 (張九強 攝影)
從工業基礎一窮二白到制造業大市
泉州地處海防前線,工業基礎長期薄弱。1978年到2018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7.3%,1993年甚至一年就翻了一番。2018年,工業規模1.82萬億、約占全省1/3,形成了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家居、食品飲料、工藝制品、機械裝備、石油化工7個千億產業集群。
鞋服生產畫面 (張九強 攝影)
從“鄉鎮企業一枝花”到縣域經濟競相發展
1984年泉州誕生了全省首個億元鎮——陳埭鎮,被譽為“鄉鎮企業一枝花”。之后,縣域經濟蓬勃發展,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安溪5縣(市)多次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2017年晉江作為縣級市成功申辦世中運。
大美晉江 (吳少鋒 攝影)
從“南北一條街”到環灣城市格局
泉州市民把當年老城區描述為“一二三”,即“南北一條街、東西兩座塔、路上三崗亭”。1978年,建成區僅7.74平方公里,相當于宋元時期的規模。今天的泉州,古城實施“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國家試點,新城“沿江、環灣、面海”發展,環灣建成區面積226平方公里,人口189萬。
變化中的泉州(陳英杰 攝影)
“晉江經驗”指引泉州跨越發展
習總書記親自總結“晉江經驗”,指出其是泉州人民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成功實踐。“晉江經驗”,既是提煉升華,也是前瞻思考,成為指導泉州不斷跨越、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武器。17年來,泉州深入踐行“晉江經驗”,全市GDP增長5倍,工業增加值增長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出口增長10倍。
“數控一代”示范工程 (陳英杰 攝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泉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當家,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總體實現穩中有進、穩中蓄力。2013-2018年,GDP年均增長9.3%,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0.1%,億元企業數從1704家增加到2692家,制造業占GDP比重穩定在50%左右。
抓產業鏈,做強“三個板塊”
高新板塊抓建鏈。重點抓集成電路、化合物半導體等,努力在技術迭代周期內把產業鏈做起來。
嘉泰數控車間內,批量生產的智能化數控機床整齊排列,頗為壯觀。(陳起拓 攝影)
傳統板塊抓強鏈。一是提升產業鏈韌性,把功能性纖維、高端染整等關鍵環節補起來;二是提升協作配套水平,形成“搬”不走的優勢。
紡織服裝產業 (陳起拓 攝影)
重化板塊抓補鏈。主要圍繞石化產業和機械裝備產業延伸補鏈,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泉州全力推進“數控一代”,不少企業蓬勃發展。福建瑜鼎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機器人自動拋光機,應用于衛浴、汽車、建筑五金等行業。(陳起拓 攝影)
抓創新驅動,加快“三個賦能”
生產賦能,通過機器換工,從人工車間到智能車間。2013年開始,全方位推廣“數控一代”應用。6年來,共推廣工業機器人近9000臺,建成數字化生產線近700條、智能車間近百個。
一臺機器手可以抵數十個人工 (陳濤攝影)
產品賦能,通過融入新技術新材料,薯片芯片都有高科技。大力培育一批專注制造業的本土科技小巨人,傳統產業衍生出超千億元的高新產值。
位于泉州市永春縣工業園區的萬家美針織公司花費1500萬元從德國引進先進的全自動電腦橫編織機,替代原本傳統的手搖橫編機,不僅效率高,產品質量更穩定,且人工成本降為原來的十分之一。(林勁峰 攝影)
平臺賦能,通過工業互聯網,從傳統集群到現代生態圈。過去產業集群聯接主要靠專業市場,現在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可做到“千企萬商網相連”。
德化電子商務創業園里,一場電商培訓正在進行。通過培訓,許多人改變傳統銷售方式,轉戰網絡獲得更大市場。(陳起拓 攝影)
抓政企互動,著力“三個關鍵”
實業導向造環境。從過去的先產業后城市,到產業升級、城市先升級,再到當前的“房住不炒”、產城人融合,泉州正確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
晉江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圖為晉陽湖周邊景觀。(陳起拓 攝影)
踩準節拍促轉型。從過去抓質量、創品牌、促上市,到前幾年的機器換工,黨委政府因勢利導持續推動轉型升級。
黑金剛研發的智能機器人鞋底照射生產線正在運行 (張九強 攝影)
既親又清優服務。一是建設一流營商環境,讓企業“誰來辦事都一樣”;二是聯系企業“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
海關部門在安海碼頭幫扶企業(陳英杰攝影)
讓我們一起為泉州點贊!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