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剛參加完高考的高中畢業生、放假的大學生為充實假期生活和鍛煉自己,選擇加入暑期工的行列。詐騙分子也沒有閑著,盯上涉世未深的學生。此前,公安部刑事偵查局發布了5種常見兼職詐騙套路:幫助詐騙分子取現;買賣電話卡和銀行賬戶;搭建GOIP、VOIP等虛擬撥號設備;冒充客服電話引流;線下推廣引流。
昨日,泉州市反詐騙中心結合各地發生的一些案例,對這些兼職詐騙套路進行梳理,提醒廣大學生找兼職工作時一定要擦亮雙眼,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避免落入詐騙陷阱,更不要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
幫助詐騙分子取現、“洗錢”的工作不能做
高中畢業生小黃在網上看到一則兼職廣告,“日薪千元”幾個大字讓他立即在線咨詢。得知只要幫忙取錢、轉賬就可以拿提成,他便將自己的銀行卡及密碼給了這家“公司”。
當小黃還沉浸在發財夢時,民警找上門告知,其因為將銀行卡提供給他人用于“跑分”,并在過程中提供刷臉、取現等幫助,已涉嫌幫信罪。
民警介紹,詐騙分子騙來的贓款,需要通過渠道“洗白”才能真正到手使用,俗稱“洗錢”。涉及“洗錢”的兼職有多種,比如提供銀行卡幫助轉賬;到銀行取現、上門到他人手中拿錢,再轉給上家;按照上家的安排,去實體店購買黃金、手機、煙酒等實物,再寄到指定地點。
這些兼職有時候會偽裝成招募商場代購等形式,隱蔽性較強,不少大學生上當。需要記住,凡是需要使用自己個人銀行卡給他人轉賬的兼職,很可能是幫詐騙分子“洗錢”。
買賣電話卡和銀行賬戶的工作不能做
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電話卡和銀行賬戶,或是充當線下“卡頭”“卡販”,為了一時的利益變成了詐騙分子的幫兇,殊不知,就是因為這些被賣出的大量“實名不實人”的電話卡和銀行賬戶,被詐騙分子用于實施電信網絡詐騙。
外地一高中畢業生小張,看到網上有人以每張500元的價格收購銀行卡,這對于處在求學階段又缺少收入來源的他來說,無疑是筆可觀的收入。于是小張拿著身份證去銀行辦了4張銀行卡。轉手交易后,他獲得了對方支付的2000元。
一年后,民警找上門將其刑事拘留,原來是犯罪分子將他的銀行卡用于電信詐騙。鑒于上述情況,法院依法判處小張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刑期為有期徒刑1年。
搭建虛擬撥號設備的工作不能做
去年暑假,我市某地放假在家的女生小陳和另外3名同學想找兼職,賺點零花錢。小陳在QQ群中看到“電話客服,時薪200元”的兼職廣告,便聯系對方。對方讓小陳準備兩部手機,一部手機要安裝指定APP用于接收任務,另外一部手機用于撥打對方提供的電話號碼。電話撥通后,小陳只要將兩部手機放在一起,無需其他操作就能每小時獲得200元報酬。
就這樣,小陳就開始了“電話客服”的兼職工作。在短短的2天多的時間里,小陳就賺了1500元。隨后,小陳拉上同學一起做,4個花季少女就這樣成了電信網絡詐騙的幫兇。
民警提醒,詐騙分子大多藏身境外,他們會以“高薪招聘”為誘餌,誘使求職者在國內租房搭建虛擬撥號設備實現遠程操控手機卡,給國內受害人撥打詐騙電話、群發詐騙短信來實施詐騙。通過這些虛擬撥號設備將境外電話轉化為境內本地電話,增大了迷惑性,導致受害人更容易被騙。
冒充客服電話引流的工作不能做
缺零用錢的大學生小陳,想利用暑假在網上找兼職,被一份標注著“線上推廣經理”的工作吸引。“線上客服顧問”定期向小陳提供一批電話號碼及微信群二維碼,按所謂的“客戶名單”逐個撥打電話。告知“客戶”添加指定微信、QQ等網絡通信方式便可獲得提成。直到民警找到小陳時,才意識到自己早已淪為詐騙分子“引流”的幫兇。
民警介紹,有詐騙團伙會招募“話務員”,要求入職者按照設定好的話術,按照非法獲取到的公民信息名單撥打電話或發送短信,自稱是各類平臺的“客服”,引導受害人添加上游詐騙分子的聯系方式。這種工作就是詐騙引流行為。
線下推廣引流的工作不能做
線下推廣引流多以贈送小禮品為誘餌,要求事主掃描二維碼或是用拉人建群、發送虛假廣告來免費領取小禮品。這些所謂的兼職工作其實是幫詐騙分子進行引流,為詐騙分子下一步實施詐騙做準備。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