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走進黃塘溪畔的惠安盛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一片綠意盎然,大棚林立,工人們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菜苗播種,阡陌間,一株株綠油油的結球生菜苗從保溫覆膜中探出頭來。在農產品保鮮加工車間內,工人們快速熟練地將一筐筐生菜篩選、分揀、包裝后送入冷庫暫存,等待集裝箱將它們輸往各地。“我們一天可以發出10到12個集裝箱的結球生菜,主要供應國內知名餐飲連鎖企業與東南亞市場。”望著裝車的繁忙景象,盛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莊旭東向記者介紹道。
去年5月,惠安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走馬埭現代農業示范區作為核心組成部分,占地約13245畝,總投資達5億元,涵蓋高標準農田建設、設施農業、數字農業等多個領域。作為該示范區的龍頭企業,盛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瞄準跨國大型商超市場,建成以高標準結球生菜、西藍花出口為主的種植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惠安一批12.42噸結球生菜順利輸往韓國,這是泉州結球生菜首度走出“國門”。
通過“政企銀”合作,惠安縣黃塘、紫山兩鎮歸并黃塘溪沿岸12個行政村的零散耕地,打造4個“千畝方”現代農業示范片。項目引入國企運營,推廣“農企+村集體+農戶”模式,不僅讓低效農用地向綠色、高質、高效的兩稻兩菜產業發展,更以黃塘溪慢道串聯起生態景觀與農田,形成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示范帶。據統計,在“農企+村集體+農戶”集約流轉土地模式下,惠安已累計流轉10萬畝林地、1.5萬畝農田,連片打造4000畝高標準農田,規模化經營比例比一般農田平均高出40%,機械化水平比一般農田提升20%,畝均糧食產能最高提升25%。
藏糧于地,既要穩定產量,也要向現代化科技要收益。在盛豐農業,蔬菜不僅“躺”在地上,還住上了“樓房”。公司的立體種植架內種了6層生菜,節約約3倍土地,空心的種植架內盛滿了營養液,“水肥一體化系統”為蔬菜作物定時補水,營養液的流量也可精準控制,實現精確培育。
“我們在全國范圍內共擁有16個生產基地,面積26000余畝,在惠安擁有6個生產基地,面積達3000余畝。盛豐農業自主把控蔬菜種植的全產業鏈條,涵蓋種子甄選進口、精心繁育、科學種植、適時采收到規范倉儲等各環節。”莊旭東提到,憑借與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及高校的合作平臺,借力惠安縣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積極引進并培育全球各地的優質蔬菜品種。
去年以來,泉州市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以打造千畝良田為重點,在全市范圍內打造10個千畝、1個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片,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32.48萬畝,糧食產量51.6萬噸,超額完成糧食生產任務,實現糧食生產“七連增”。從零散耕地到連片良田,從機械化種植到農文旅融合,泉州以創新實踐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書寫農業現代化的“泉州樣本”。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