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中,永春縣石鼓鎮吾江村發現一處不可移動文物: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現存為清光緒年間(1899)重建的,距今已有126年歷史的石構平梁風雨橋——嶺兜橋。
據了解,嶺兜橋是永春古代官道的一處重要節點,見證了永春商貿曾經的榮光,因此也留下了較為翔實準確的文字記載。
古橋中間低矮的墻體是為了方便行人駐足休息
石條砌成的古橋石墻,歷經百年仍保有大體風貌。
126年石構平梁風雨橋 少見的石墻支撐屋蓋
從永春縣石鼓鎮吾江村再走約500米,便可到達嶺兜橋。古橋橋面保存基本完整,約3.8米寬,橋面上仍可見到用石條砌成的墻體,最高處約2米,橋下的小溪幾乎已不見水流,原本寬約10米的溪流僅剩約2米,溪邊長滿了灌木和草叢。
“你現在看到的這些石條墻體原本是用來支撐橋上的屋蓋的,歷經風雨后木質的屋蓋都損毀了,所以只剩這些墻體了,但除了屋蓋外,橋的主要結構保留得還是相對完整的。”永春縣博物館館長康桂清介紹,據永春地方志記載,嶺兜橋是一座石構平梁風雨橋,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現存橋柱為清光緒年間(1899)重建留下的,距今有126年歷史。嶺兜橋全長13.5米,寬3.8米,東西走向。“閩南地區廊橋的結構一般是在石梁橋面上架設屋蓋,起到遮蔽風雨的作用,不同的是,這座橋不是采用木柱支撐屋蓋,而是用石墻支撐屋蓋,這就是嶺兜橋能保留較為完整的原因,也是這座橋的特別之處。”康桂清介紹。
“原本橋下面的溪流寬約10米,迎水面中間的墻體特意只做約20厘米高,是為了方便行人可以坐在上面休息;對面墻體中間則留有空位放置佛龕,以庇佑往來行旅平安。”“自2000年左右開始,少有人上山來,這橋便荒廢了。”康桂清介紹。
永春古代官道節點 見證商貿光盛歷史
據介紹,“四普”開展以來,吾江村將該橋的情況逐級上報,今年3月,康桂清帶領永春縣“四普”隊實地核查嶺兜橋的保存情況,之后查閱了各個時代刊發的地方志,經過交叉驗證終于獲悉該橋修建的年代和背景。
“這座橋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對外連接作用,因此也留下了較為翔實準確的文字記載。”康桂清介紹,該橋原是永春古代官道的一處重要節點。古代官田市(今五里街)經此橋過吾峰鎮、蓬壺鎮后,一路沿蘇坑鎮通往德化縣;另一路則沿錦斗鎮、桂洋鎮通往閩西北。“從五里街到嶺兜橋這一段兩三公里的路,走的是相對平緩的平地和小山丘;過了橋,就是陡然上升的上千級石階,民間俗稱‘百二階’。”康桂清介紹,古時候這條官道是往外運輸瓷器、茶葉的一條交通要道,“雖然現在看著不起眼,但這座橋可以說是永春歷史上商貿盛景的一個見證”。
將修舊如舊修繕古橋 排查發現80余處文物
“目前對嶺兜橋的保護,是先把周圍環境整理一下,然后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稍加修繕。”康桂清介紹,因目前能找到的文字資料中并沒有提及該橋屋蓋的詳細情況,也沒有歷史圖片可供參考,因此暫時還無法恢復古橋屋蓋模樣。
據了解,自“四普”開展以來,永春向社會廣泛征集文物新發現線索,同時組建專業普查隊伍,根據匯總的線索,深入各鄉鎮逐一摸排,截至目前已初步排查出80余處新發現文物。“我們共征集到超過300條線索,經過專業判斷排除掉一部分后,還剩下百余條。”康桂清表示,文物是國家重要的不可再生文化資源,通過普查,可以建立一個完整的文物檔案,為后續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提供基礎數據。普查信息采集完畢后,他們將對包括嶺兜橋在內的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進行認定、登記,逐級驗收并向社會公布普查名錄,之后再由縣里統一進行掛牌保護。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