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戶外緊急遇險時,時間就是生命。首先您要使用一切通信工具求救,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您是否知道基本的應急措施?如果不幸被困或受傷,您知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讓救援人員找到?
本期安全課堂,編輯整理了一份戶外應急攻略,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A活動中的出血處理
皮膚擦傷:這是戶外活動中最常見的損傷,即便損傷范圍比較大,也不過是淺表損傷和毛細血管出血,不可能造成大量失血,傷口處理主要是預防感染。包扎前,應用流動自來水將傷口沖洗干凈,直到傷口沒有異物。野外條件下可用其他清潔水源,如水壺中的白開水。在出血部位周圍皮膚上用碘酒或75%酒精涂擦消毒,局部使用抗生素藥膏或霜劑。最后用干凈毛巾或其他軟質布料做成的敷料覆蓋傷口,再用干凈的布、繃帶或三角巾等棉織品包扎。
嚴重外傷:遇創口較大、出血較多的傷口或裂開需要縫合的損傷,要立即采用加壓包扎止血。包扎前,按上述清洗原則處理傷口,嚴禁用泥土、面粉等不潔物撒在傷口上,它不僅會造成傷口進一步污染,還給下一步清創縫合帶來困難。
B突發疾病的應急處理
暈倒昏厥: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該讓患者躺下平臥,頭部偏向一側并稍放低。然后解開領口、衣服,使其呼吸暢通。可以采取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的方法進行急救,也可以用指甲掐或用針刺其人中、涌泉、少商等穴位,促使其蘇醒。若有心臟病史,可口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
關節扭傷:關節扭傷后,切忌立即搓揉按摩,也不要用熱毛巾敷。應該用冷水或冰塊冷敷15分鐘,外擦松節油或涂三七粉、云南白藥,或用活血、散淤、消腫的中草藥如蒲公英、馬齒莧搗爛外敷包扎。
食物中毒:由于吃了含有細菌或含有毒物質的食物,易引起發燒、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如果病情嚴重,應立即送附近醫院治療。如果病情一般,應臥床休息,大量喝水。腹痛時可用熱水袋敷腹部。病情好轉后可吃一點流質食物。
C蟲叮蜇傷要及時處理
被蚊子、跳蚤、臭蟲、蜈蚣、螞蟥等叮咬、咬傷,或被野蜂、毛毛蟲等蜇傷,在叮咬或蜇傷處涂上風油精、萬金油或口水、肥皂等,即能起到消炎、止癢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被野蜂蜇傷后,如果發現蜂尾部的毒腺及螫針還留在傷口上,應該用小鑷子或小鉗子拔除,不要用手掐。
遭到螞蟥叮咬后,不要使勁往外拉,以免拉斷而使螞蟥的吸盤留在傷口內,引起傷口發炎、潰爛。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用手掌在螞蟥叮咬處一側拍擊,螞蟥受到驚嚇后會自動掉下來,也可將風油精、食鹽灑在螞蟥身上。
人的皮膚如與毛毛蟲身上的毒毛“親密接觸”,會感到辣、癢、痛,并伴有紅腫癥狀。這時應小心地將毛毛蟲從身上清除,再用膠布粘在毛毛蟲附著處,揭下膠布就可將毒毛除掉。
D行囊中的應急小寶貝
報紙
保暖:報紙致密性強,將報紙前后貼身鋪平,擋風效果相當于多穿了一件保暖內衣。
夾板:對受傷部位進行制動(固定不動)就要使用夾板,最安全、最便捷的夾板就是報紙。報紙柔軟不傷皮膚,省去使用樹干做夾板需要大量襯墊的麻煩。
糾正呼吸性鹼中毒:高山空氣稀薄,人會利用加快呼吸來改善缺氧狀況,過度呼吸會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造成呼吸性鹼中毒,引發渾身顫抖、手腳發麻、頭暈甚至抽搐等癥狀。如果將報紙卷成漏斗狀,在漏斗頂端留出直徑1厘米的小孔,將漏斗的底部包住口鼻,一部分呼出的二氧化碳又被吸入呼吸道,用此方法預防和糾正呼吸性鹼中毒。
保溫毯
保溫:寒冷時將其裹在身上或易受凍的部位,可以反射人體散發出來的熱量,達到保溫的效果。
反光:野外遇險時,將保溫毯裹在身上,利用其反光作用幫助救援人員尋找目標。
當擔架:保溫毯韌性好,可以用來當擔架。實驗證明,體重200斤的人平躺在展開的保溫毯上,6個人同時拎起保溫毯的四個角和毯邊的中間,竟然不破損!當然這只是短距離使用的臨時措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