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關于制定
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1月26日中國共產黨泉州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三五”時期,將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五次全會精神,科學制定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十三五”時期面臨的發展環境
1.“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時期是泉州發展迎來重大歷史機遇并取得重大發展成就的五年。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省委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中央、省委支持泉州發展的政策措施,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全力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精準施策,突出做大總量與提質增效并重,率先作出加快創新轉型推動長遠發展的決定,深入實施“三大戰略”,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100億元、保持全省首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7.2萬元,公共財政總收入約770億元。我們堅持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并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化,國家級臺商投資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扎實推進,改革開放紅利加速釋放,發展動力活力進一步增強。我們堅持產業、港口、城市協同發展,港口貨物吞吐量超億噸,機場獲批對外開放,環灣城市建成區面積擴至207平方公里,海灣型城市框架逐步成形,城鄉一體化初見成效。我們堅持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環境質量位居全省前列,惠民利民工程加快推進,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我們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民主法治、文化發展、社會治理以及黨的建設等全面推進,榮膺“東亞文化之都”、“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成功舉辦世界閩南文化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重大活動。這些成就來之不易,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十三五”時期面臨的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機遇和挑戰相互交織,但時勢總體于我有利。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力度加大,福建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中國制造2025”樣板城市等多種政策疊加效應將進一步顯現,不斷激發新動力、釋放新紅利、拓展新空間。但泉州正處在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加快結構調整與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動力不足、要素成本上升與保持區域競爭力、城鎮化加速與公共服務均衡發展等諸多矛盾,亟需解決制造業擴量提質遭遇瓶頸、新舊增長動力轉換艱難,重大項目生成落地困難、投資驅動后勁不足,城市競爭軟實力不強、極化效應加劇區域競爭,民生保障和生態環保短板依然明顯、各種風險矛盾逐步顯露,文化、港口、生態、僑臺、泉商網絡等獨特資源優勢和改革開放潛能釋放不夠等突出問題。總體來看,泉州率先發展大有可為,轉型壓力也前所未有。我們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始終保持愛拼善贏的銳氣、先行先試的勇氣和海納百川的大氣,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科學謀劃、真抓實干,求新求變求突破,努力開創“十三五”發展新局面。
二、“十三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3.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著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認真落實中央、省委支持泉州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遵循“六個堅持”原則,以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建設創新泉州、智造泉州、海絲泉州、美麗泉州、幸福泉州,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當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建設的“領頭羊”。
4.主要目標。圍繞建設“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的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確定“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跨越提升。全市經濟持續穩定較快增長、總量保持全省首位,提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爭地區生產總值超9000億元、年增8.5%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10萬元。消費和投資良性互動,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協同共進,創新驅動和經濟轉型有效對接。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加快實施,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新興產業為先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第三產業比重約40%,輕重工業比例達58∶4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6%,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四化同步”扎實推進,“一灣兩翼三帶”發展空間格局進一步優化,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更加凸顯,環灣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區域間協作協同效益顯著,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邁上新臺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8.5%,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
——創新創業活力顯著增強。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上新的水平,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區域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更趨完善,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逐步邁進創新型城市行列。
——改革開放紅利更加顯現。“晉江經驗”和“泉州模式”進一步創新發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爭取若干領域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建成富有創造力、充滿活力的改革“排頭兵”和“試驗田”。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全面提高,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進出口貿易規模效益不斷提升。泉臺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人民生活品質全面提高。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人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法治城市建設全面推進,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生態文明示范效應凸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成,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總量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內,土地、水等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