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那場火災自平息后,曾參與救援的消防官兵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也許我們并不能叫出他們的全部名字,但我們腦海中仍記得那火海里曾經穿梭的身影,記得那一雙雙被浸泡得紅腫的雙手,記得那一雙雙被水靴磨爛的雙腳……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這些可愛的人,聆聽他們背后的故事。
兩天三夜的戰斗沒有一人倒下
古雷龍騰芳徑有限公司發生火災當天,是清明小長假最后一天。小長假期間,泉州民眾掃墓引發山火32起,各縣(市、區)的消防戰士忙著救火。接到總隊的增援命令后,支隊司令部陳武清參謀長立即集結隊伍奔赴火災現場。
處理油品等化學物質火災,危險性很大。“大家都知道這是場苦戰,出發時我們都做好了‘抗戰’準備,但沒想到這一戰整整打了兩天三夜。在這場戰斗中,我們每位官兵都不同程度受傷,但我們沒有一人倒下!”陳武清參謀長對戰友的頑強 斗志感到欣慰。
陳武清參謀長說:“在整個救災過程中,涌現出很多感人場景,每一位參與救災搶險的戰士都是如此勇敢、忠誠,為了古雷的安危不顧一切;同時,此次成功撲滅火災,得益于救援物資供應充足,各級指揮得當,以及眾多消防力量的緊密配合。而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我們應盡的職責。”
滅火中距燃燒罐體不足10米
“下雨氣溫驟降,而火場溫度很高,戰士們經受水與火的考驗,上半身被大火烤著,下半身泡在水里。”
一下高速就看到滾滾濃煙升騰直上,通往古雷的道路兩側停滿了各地來增援的消防車,村民們往外撤,消防戰士往里沖。
“從未遇到過這么大的火災。”這是每個參與古雷救援的戰士最深刻的印象。
在行動中,泉州支隊根據總隊命令,由石獅湖濱中隊和市特勤中隊負責在著火的610罐體、附近的609罐體架設移動水炮,需要10個人。泉州特勤二中隊隊長鄭鏗帶領戰士們在距離罐體不足10米的地方架設水炮,“火勢太猛烈了,根本沒時間考慮危險,只感覺到臉上、手上,熱辣辣地痛”。
“現場高溫高壓下,燃燒的滋滋聲夾雜著水泡的澆灌聲,嚴重干擾著戰士們的交流,戰友之間的交流喊話,哪怕是嘴對著耳朵說話,也很難聽清楚。在兩天三夜的火災撲救任務中,我的嗓子也是一天天的低沉,等到大火終于被撲滅,我才發現自己的嗓子早已嘶啞,但耳朵卻還在嗡嗡地響。”
學古人“錐刺股”只為保持清醒
救援用水量大,現場消火栓供水不足,消防官兵下到灌區內利用手抬機動泵吸水。“水淺的地方都沒到腰際了,太深了看不到深淺,我們兩個互相攙扶前進。我一腳踩空,水直接到脖子,還好后面的戰友一把將我拉住了。”參與救援的特勤一中隊14年老兵曾水庚說到。
曾水庚在火災現場還負責架設水泡對罐體進行撲救。由于離火焰越來越近,溫度越來越高,為了給自己降溫,他要不時往身上澆水,原本身上的裝備就有20多公斤重,身子澆濕后就更重了。
4月8日2時30分,著火罐區3個儲罐復燃,出現流淌火向他蔓延而來。千鈞一發之際,機智的他立即帶領在一旁的戰友迅速撤離,然而由于流淌火的速度太快了,中隊的移動水泡被燒毀。“裝備就是我們的戰友,這么多年來一直跟著我們征戰一個又一個火場,看到他被燒毀的那一刻,我們的心都碎了……”。但是面對熊熊大火,曾水庚迅速使自己冷靜下來,他告誡身后的戰士,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時向領導請示作戰任務,再次帶隊沖進火場,建立水槍陣地,阻止火勢蔓延。
“戰斗持續了兩天三夜,困了,實戰熬不住時就在旁邊小瞇了一下。”曾水庚說,救火的過程中,已不知道睡覺是什么滋味,只知道和其他戰友一起咬著牙堅持、再堅持。為了防止自己睡著,他還不停地用手掐自己的大腿和胳膊,大腿和胳膊都掐淤了血。
從一個火場奔赴另一個火場
“接到增援古雷的命令時,我們還在山上滅火。”晉江青陽中隊劉榮偉也是趕赴古雷增援的戰士。
當劉榮偉隨部隊到達火災現場時,面對滔天大火,劉榮偉多么希望能手握水槍近距離與火魔展開戰斗,但多年的滅火經驗告訴他:“戰場無配角,只有分工的不同,參戰的弟兄們都是為了滅火而往一處使勁”。
“現場需要大量泡沫液,但運載泡沫液的掛車只能開到距離現場約500米的地方,所有泡沫液得靠人力運送。”一桶泡沫液200公斤,劉榮偉和戰友們兩人一組,一桶一桶地將200公斤重的泡沫液往火場運送。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雨水澆灌在他們身上,污水浸泡著雙腳,水泡布滿雙手,但他們從未言苦,更不叫累。累了、困了,他們仍咬咬牙挺過去,實在撐不住了,他們也只是在旁邊的空地上作短暫的休整,然后又投入新的工作中。
在運送泡沫液時,劉榮偉割破了手腕,傷口深可見骨,隊長趕緊讓他撤出來包扎傷口。傷口一包扎完,劉榮偉立馬返回現場,繼續投入戰斗,直到勝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